长篇科技创新纪实文学
中国梦﹒水之韵
——山东省莒县创建文化水利纪实(续 附录)
刘纯华 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附录: 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山区用水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山区人民吃水经费,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挪用”的精神,对用于解决山区人畜用水的经费,专款专用,落实到每一项工程。 2005 年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委、县政府本着“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指导思想,以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针对农村吃水难的问题,成立了以县局技术人员为主力的专家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制定了的农村长远供水发展规划。至 2008 年,相继在北部建成了适合平原地貌特点的仕阳集中供水工程,在南部建成了适合丘陵地貌特点的张家抱虎集中供水工程,在东部建成了适合山区地貌特点的龙山自压集中供水工程,在西北部建成了适合石灰岩地貌特点的以深井为水源的 碁 山镇尚庄集中供水工程。为了让集中供水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莒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单村工程始终坚持“选一处好水源,安一套好设备,搞一个好管理,出一个好效益”的原则,联村工程则确定了“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思路,从而解决了农村自来水厂运作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为水厂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规模化供水的标准、质量不但受到老百姓称赞,而且还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是年,省水利厅在莒县召开了全省集中供水现场会。
截至 2013 年底,全县累计 投资 2.2 亿元, 已建成 7 大集中联片供水工程:莒县经济开发区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洛河镇、寨里河镇、小店镇、东莞镇、果庄乡、桑园镇等集中供水整合联网工程,覆盖全县 21 乡镇(街道), 1092 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受益人口达 76.68 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 86.61% 。其中,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受益人口 54.59 万人,工程水源保证率达 100% ,出厂水全部采用一体化净水设备进行“常规处理 + 消毒”的方式进行水质处理,供水水质化验合格后方可供水到户,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一、小放鹤村吃水工程
小放鹤村位于陵阳乡东南部丘陵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贫乏,是历史性严重缺水村之一。祖祖辈辈种地靠天,吃水靠担。遇到大旱,需到外村“讨”水吃。水制约了该村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 1976 年,村里组织人力、财力开山凿岭向地下求水,结果滴水未见。干部群众说,小放鹤村是天生的穷根。 1986 年,该村请县局机电打井站助理工程师蒋元勋等测定井位。经过反复测定,终于找到水源。 1987 年,投资 7 万元,其中上级扶持 2 万元,开凿一眼直径 10 米的大口井,每小时涌水量 10 — 20 立方米,建成水塔 1 座、扬水站 1 座,架设高压线路 2 千米,铺设塑料管道 650 米,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还能灌溉土地 60 亩 。 全村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结束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历史。
二、山里村吃水工程
山里村座落在峤山乡东北部大顶子山前,水源奇缺,全村人畜用水仅靠山下一个小山泉。 1984 年春旱,泉水干涸,村里吃水更加困难。由于缺水,该村成为全县有名的贫困村,连续 3 年,村里的青年未娶上一个媳妇,被称为光棍村。县武装部政委姜连洪到该村包点,立下军令状,决心改变该村缺水贫困面貌。在上级扶持下,投资 8.5 万元,其中国家扶持 3.5 万元,该村开始兴建吃水工程。县局助理工程师李西成负责找水定井、设计施工。全村男女劳力一齐上阵,不到半年就打成大口井 1 眼,涌水量 20 — 30 立方米 / 小时,配套了提水机泵,建了水塔,解决了全村人畜用水,使 70 亩农田得到灌溉。
三、上麻峪村吃水工程
上麻峪村位于寨里河乡 是一个历史性缺水村。自 20 世纪 50 年代,该村就多次请“风水先生”看水定井,结果劳民伤财,一无所获。村民只好常年到村外担水吃。 1986 年,在县局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当年投资 5.5 万元,其中自筹 3 万元,打成一眼直径 10 米的大口井,涌水量 15 — 25 立方米 / 小时。配套了水塔和提水设备,铺设了地下管道,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抗旱时,水塔连接田间渠道,用于灌溉。
四、戚家宅子村吃水工程
戚家宅子村,位于浮来山乡浮来山南麓山坡上,是一个仅有 75 口人的小自然村。村里原有一眼土井,勉强维持全村人用水。但遇干旱,土井干枯,只得下山挑水吃。 1986 年,投资 1 万元兴建吃水工程。 1987 年打成一眼直径 20 米、深 11 米的大口井,涌水量 5 — 10 立方米 / 小时。建水囤 1 个,配套提水机泵 1 台,铺设地下管道 230 米,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五、中楼镇刘家峪吃水工程
刘家峪村位于中楼镇西部山区、莒南县陡山水库上游,是中楼镇 19 个库区移民村之一。全村 200 户、 647 人,居住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人畜吃水困难。 2000 年 2 月,投资 171700 元,其中群众自筹 86700 元打直径 2 米、深 4.5 米水井 1 眼,建水塔 1 座,配套 11 千瓦、扬程 45 米电动机 1 台,铺设上下水主管道 1000 米、地下管道 3600 米,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困难。
六、店子集镇刘店村吃水续建工程
刘店村位于店子集镇驻地南截水河西岸,是陡山水库库区移民村。全村 128 户、 368 口人。耕地面积 300 亩。该村地处贫水区,人畜吃水非常困难。 1999 年,建吃水工程 1 处,由于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未发挥作用。 2001 年 2 月,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完成续建工程。该工程投资 7.26 万元,动用土石方 1200 立方米,用工 567 个,修建院落 1 处、管理房 3 间,配套水泵电机 1 套、变压器 1 台,铺设压力管道 400 米,架设线路 400 米,彻底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
七、碁山镇东新城自来水工程
东新城位于碁山镇驻地西南 7 千米处,属青峰岭水库库区村。全村 102 户、 486 口人,土地脊薄而且缺水,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为解决人畜吃水困难问题, 2000 年,经水利技术人员实地勘测论证,认为村北的两处山泉,水量充足,可满足全村的人畜用水。 10 月,该村投资 8.26 万元,其中省扶持 1.5 万元,动用土石方 2800 立方米,投工 1860 个,新建 5 × 20 × 5 米的水池和 5 × 5 × 10 的水池 2 座,铺设塑料管道 3350 米,解决了全村的吃水困难。
八、中楼镇驻地人畜用水工程
中楼村位于莒南县陡山水库上游,属陡山水库库区村,是中楼镇驻地村。全村 600 户、 2000 口人。 2001 年 8 月,该村投资 47770 元,其中群众自筹 4770 元,打直径 2.5 米、深 10 米井 1 眼,采用落盘砌井,铺设地下管道 1200 米,支管道 1100 米,解决了全村的吃水困难。
九、陵阳镇李村饮水解困工程
李村位于陵阳镇驻地东 2 千米、 335 省道北 600 米处。全村 159 户、 530 口人,属丘陵区严重缺水村庄。 2001 年 10 月,该村投资 17.1 万元,其中省扶持 3 万元,市配套 1.4 万元,动用土石方 2900 立方米、投工 2800 个,在村东小塘坝下游打直径 6 米、深 6.5 米大口井 1 眼,建水塔 1 座、机房 2 间,配备水泵电机 1 套,铺设主管道 536 米,架设线路 536 米,解决了全村的吃水困难。同时,扩大改善灌溉面积 200 亩。
十、夏庄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
夏庄镇位于莒县最南部,地处临沂、日照两市交界处。全镇共有 66 个行政村、 6.6 万口人, 114.8 平方千米。该镇属于地下水贫水区,地下水含水量差,遇到干旱年份,水资源严重不足,加之部分村庄饮用水源受到污染,人畜饮水非常困难。 2006 年,为缓解供水危机,改善饮用水质量,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分析论证,经县镇水利部门技术人员详细的勘察与规划,利用总库容 197 万立方米的张家抱虎小 ( 一 ) 型水库和王营子小 ( 二 ) 型水库为水源,在张家抱虎水库背水坡下游建自来水厂一处,实行集中供水。水厂首期枢纽工程包括一体化净水装置、清水池、消毒房、泵房等配套设施,采用青州华通公司生产的恒压变频控制系统供水,二氧化氯消毒;使用扬州市恒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 JJ-200 型一体化净水装置,经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后,达到国家规定的《 GB5748 — 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工程总投资 236 万元,其中首期枢纽工程投资 163 万元,管道及附属设备 73 万元。为保证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行,搞好用水管理,镇上专门成立了供水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管护,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的路子。工程建成后,日供水能力 4800 立方米,解决了镇驻地、华兴工业园、莒县出口加工区及 18 个村的 3 万多口人的吃水问题,区域内饮水安全普及率达 100% ,全面提升了该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初步实现了建一座水厂,加固一座水库,灌溉一方农田,保护一方生态的综合效益。
十一、洛河镇集中供水及村外主管网工程
洛河镇位于莒县北部 30 千米处,总耕地面积 76 平方千米,共辖 46 个村庄、 3.98 万口人,是全国有名的西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该镇大都地处山区及丘陵地区,中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大部分地下水受硝酸盐污染,苦咸难喝,高硬度水质也占有一定比例,水资源的紧缺及水质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而且影响着该镇经济的发展。 2006 年, 为解决该镇中南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及水质差的问题,经县水利部门勘察论证,决定投资 516.93 万元,依托青峰岭水库为水源,建设洛河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该供水工程占地 6.5 亩,建管理房 9 间,化验室 1 间,药物仓库 5 间,控制室 1 间,安装水处理设备 1 台套,变频压力自动控制装置 1 套,消毒设备 1 套,水泵 4 台套。设管理人员 15 人。该工程采用常规 + 消毒处理的措施,对原水进行水质处理,达标后通过输配水管道,将水输送到用户,解决镇驻地及管道沿线 12 个村庄、 9080 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十二、寨里河乡老营水库自压供水工程
寨里河镇地处莒县东南山丘区,辖 53 个自然村、 3.8 万人,总面积 10.8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 4.5 万亩,地下水资源贫乏。长期以来,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突出,干旱缺水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6 年,寨里河乡以小(一)型水库——老营水库为水源,在水库下游新建净化水厂,充分利用水库地势高的优势,实行自压供水,建设集中联片供水工程。该工程设计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 / 日,主体工程总投资 148 万元,共铺设主管道 8.4 千米,入村管道 12.4 千米,村内管道 83.6 千米,可解决沿线 28 个村庄和乡驻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2.5 万人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受益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 58% 。工程建成后,组建了寨里河乡供水公司,并成立了老营水库用水户协会,实行“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公司在协会的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同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用水公约,保证了工程的长效运行。该工程的建成,有力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为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强镇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促进了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招贤镇仕阳集中供水工程
招贤镇共有 81 个行政村、 2 万户、 7 万口人 , 总面积 118 平方千米。区域内地下水储量小 , 水质较差。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008 年 1 月,招贤镇以小仕阳水库为水源,在小仕阳水库大坝下游南侧,建设仕阳集中供水工程。该工程利用自然压差把水库原水引入水厂净水设备,经水质处理和加压后送入受益村庄。设计供水能力日 6000 立方米 , 安装 FA — 125 净水设备 2 台,安装铺设主干管 9300 米,可满足 40 个村和镇驻地单位近 4.5 万人及工业园区的用水需求。是年,建成日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解决了 1.5 万人的供水问题。该工程投资 362 万元。工程建成后实行“公司 + 协会”的管理模式。公司在协会的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用水公约,保证了工程的长效运行。
十四、安庄集中供水工程
安庄镇位于莒县北部距县城 25 千米处。辖 42 个行政村, 3.3 万人,耕地面积 5.1 万亩。 2008 年 1 月,安庄镇以青峰岭水库为水源 , 在镇驻地东 2 千米、青峰岭水库西岸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提取水库水经净化向沿线村庄及镇驻地供水。水厂占地 3.5 亩。建管理房 5 间,安装水处理一体化净水设备 1 台套,变频压力自动控制装置 1 套,各类管道 45.6 千米。该工程日供水能力 1680 立方米 , 解决了 17 个村、 1.5 万人的供水问题。工程总投资 420.05 万元。
十五、峤山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
峤山镇位于莒县东北部 14 千米处。辖 78 个行政村, 5.5 万人,总面积 94 平方千米。峤山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以峤山水库为水源,在水库下游镇驻地南部前集村建水厂 1 座。该供水工程利用水库与水厂自然压差自压输水至水厂净水设备,经水质净化后加压输送至沿途用户。该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可解决沿线 36 个村庄和镇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3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008 年 12 月,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 510 万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 343 万元)。铺设各类供水管道 90 千米,解决了 14 个村庄、 10026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建成后,组建峤山镇供水公司,并成立峤山镇用水户协会,实行“公司 + 协会”的管理模式。公司在协会的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用水公约,保证了工程的长效运行。
十六、小店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
小店镇位于莒县南部 30 千米处。辖 62 个行政村, 5.7 万人,总面积 120 平方千米。 2011 年 9 月,小店镇集中联村供水工程开建。该工程以小(一)型水库——牛家沟水库为水源,水厂设在牛家沟水库下游镇驻地东部 , 占地 10 亩。建管理房 8 间、药物仓库 3 间、闸阀室 1 间。设管理人员 10 人。工程利用水库与水厂自然压差自压输水至水厂净水设备,经水质净化后加压输送至沿途用户。共动用土石方 9.52 万立方米,砌石 416 立方米,砼 42 立方米,铺设各类供水管道 50.37 千米。设计日供水能力 3000 立方米,解决 7 个村庄、 4711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 392.13 万元。工程建成后,组建小店镇供水中心,并成立莒县农村供水协会小店分会,实行“供水中心 + 协会”的管理模式。供水中心在协会的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化运行。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用水公约,保证了工程的长效运行。
十七、浮来山镇供水工程
浮来山镇管网延伸工程依托莒县城市自来水工程,以城市供水骨干管网为依托进行辐射延伸,将周围村庄纳入城镇供水网络,并逐步实现城镇管网与农村集中连片供水管网联为一体,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累计投资 489.06 万元,使 28 个村、 2.08 万人吃上了自来水。
十八、中楼镇集中供水工程
中楼镇位于莒县西南部 35 千米处。辖 65 个村庄、 5.71 万人,是全国有名的橡胶塑件生产加工基地。中楼镇集中供水工程以浔河岸边井为水源,利用泵站将水直接提送到水厂净化车间,经净水设备处理达标后,利用树状输配管网将清水输送到用户。占地 4.5 亩。建管理房 6 间、药物仓库 2 间、闸阀室 1 间。设管理人员 10 人。安装变频压力自动控制装置 1 套、水泵 2 台套、消毒设备 1 套。水质处理后符合 GB-54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工程总投资 485.31 万元。
十九、长岭镇集中管网延伸供水工程
长岭镇地处莒县南部。辖 49 个村, 3.8 万人,面积 57 平方千米。长岭镇集中供水工程位于该镇葛家洙流村南,占地 2835 平方米,建管理房 218 平方米。 2009 年 7 月建成, 2011 年 10 月进行管网延伸。新打直径 273 毫米机井两眼,铺设主管道 21500 米;新上 50 型变压器及电盘,安装扬程 60 米、出水量 50 立方米 / 小时的潜水泵及变频设备。设管理人员 3 人。解决了吴家洙流等 21 个行政村、 13 家企事业单位、 1.6 万人供水问题,日供水规模达 630 立方米。工程总投资 427.6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82 万元、省财政 4.366 万元、市县财政 180.38 万元、群众自筹 160.9 万元。
二十、龙山镇集中供水工程
龙山镇位于莒县东南部 20 千米处。辖 56 个行政村, 4.7 万人,总面积 108 平方千米。该镇属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 龙山镇集中供水工程 以该镇凤凰山水库为水源,在镇驻地以北的岭头上新建自来水厂一处。利用水库与水厂自然压差自压输水至水厂,经净化、消毒后送入用水管网。该工程日供水能力 5000 立方米,铺设主管道 13 千米、入村管道 48 千米、村内管道 92 千米,可解决沿线 30 个村庄和镇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2.5 万人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用水公约,保证了工程的长效运行。
二十一、刘家官庄镇管网延伸工程
刘家官庄镇 管网延伸工程依托莒县城市自来水工程,以城市供水骨干管网为依托进行辐射延伸,将周围村庄纳入城镇供水网络,并逐步实现城镇管网与农村集中连片供水管网联为一体,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 894.72 万元,使 24 个村、 2.15 万人吃上了自来水。
二十二、 碁 山镇尚庄集中供水工程
碁山镇尚庄集中供水工程位于距镇驻地北 4.5 千米的东尚庄村。 2008 年 1 月建成。有管理房 7 间,管理人员 3 人。该工程在石灰岩地区打直径 219 毫米、深 120 米机井 1 眼,铺设各类管道 153 千米。总投资 283.09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40 万元、省财政 85 万元、市县财政 85 万元、群众自筹 73.09 万元。解决了 7 个村庄、 6948 人吃水困难。
二十三、果庄乡水厂
果庄乡水厂位于乡驻地南 1 千米处。 2007 年 6 月开工建设, 11 月竣工。总投资 303.2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50 万元、省财政 64.7 万元、市县财政 66.3 万元、群众自筹 122.2 万元。解决了前梭庄、孙家庄、前果庄、后果庄、上茶城、下茶城、田家官庄、下屯、沙河、王家岭等 10 个村及乡直部门、 1.32 万人的供水问题。
二十四、陵阳镇集中供水工程
陵阳镇辖 53 个行政村, 4 万口人, 3.6 万亩耕地。陵阳镇集中供水工程位于县城东 5 千米处赵家葛湖村。 2010 年 4 月建成。有管理房 8 间,管理人员 3 人。该工程打直径 1.5 米、深 10 米管井 1 眼,铺设各类管道 151 千米,安装紫外线消毒设备一套。总投资 319.77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107 万元、省财政 64 万元、市县财政 61.5 万元、群众自筹 87.27 万元。解决了 12 个村庄、 7537 人吃水困难。
二十五、碁山镇天宝水厂
碁山镇天宝水厂位于该镇西北 12 千米处天宝村以东。该地属山丘区,地下水源较缺,水质较差,农村群众饮水非常困难。碁山镇天宝水厂占地 3.6 亩。建管理房 7 间、变压器房 2 间。打廊道井 1 眼,建泵站 1 处,铺设各类管道 8.7 千米,安装一体化净水设备 1 套。总投资 566.48 万元,解决了 15 个村、 1.53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六、店子集镇集中供水工程
店子集镇位于沭河东岸。辖 57 个行政村, 1.1 万户、 4 万口人,总面积 56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3.2 万亩。该镇自来水厂以镇驻地东南 4 千米处的于家石河水库为水源,利用水库与水厂自然压差自压输水至水厂,经净化、消毒后送入用水管网。该工程日供水能力 1000 立方米,铺设各类管道 90 千米。总投资 490.07 万元。解决了 8 个村庄和镇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2 万人的吃水困难。
二十七、桑园镇集中供水工程
桑园镇位于莒县东北部 30 千米处。辖 71 个村庄, 5.3 万口人,总面积 132 平方千米。 2006 年 11 月一水厂开工建设, 2007 年 5 月竣工。该工程以在袁公河边挖大口井为水源,由动力提升至新建自来水厂,经净化、消毒后,利用水厂地势高的优势自压送至用水管网。工程日供水能力为 1200 立方米,铺设主管道 13.2 千米、村内管网 137 千米。总投资 207.82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 40 万元、省财政 51.9 万元、市县财政 40.7 万元、群众自筹 75.22 万元。解决了镇驻地及周边 11 个村庄、 1.6 万人的用水问题。
桑园镇石家沟水库集中供水工程(二水厂)以石家沟水库为水源,水量充沛,经净化、消毒后,利用水厂地势高的优势自压送至用水管网,设计供水能力 2000 立方米。该工程占地 4 亩,设管理人员 10 人。受益村庄 10 个,解决了 6084 人的用水问题。供水保证率可达 95 %以上。工程总投资 451.89 万元。
二十八、东莞镇集中供水工程
东莞镇位于莒县北部 55 千米处。辖 53 个村庄, 3.66 万口人。东莞镇集中供水工程占地 6.3 亩,以黄崖水库为水源。设管理人员 10 人。工程总投资 521.6 万元。水质处理后符合 GB-54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解决了 10 个村庄、 7300 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九、莒县城阳街道自来水工程
莒县城市自来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 10 万立方米,现状日供水能力不足 5 万立方米,尚有较大余地。自来水工程由过去的城乡分割、各自为战逐步转向以城带乡、城乡结合、一体供水的新格局。城阳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现有县城供水设施和人才技术优势,以城市供水骨干管网为依托进行辐射延伸,将所辖村庄纳入城镇供水网络,逐步实现了城镇管网与农村集中连片供水管网供水一体化。累计投资 696.63 万元,使 43 个村、 3.51 万人吃上了自来水。
三十、库山乡集中供水工程
库山乡位于莒县城北 45 千米处。辖 43 个行政村, 3.2 万人,面积 110 平方千米。库山乡集中供水工程以镇驻地以南 1 千米处的五奎山水库为水源,利用水库的自然压差将水自压输送至水厂,经净化、消毒后利用自然压力送入用水管网。该工程日供水能力 1000 立方米,铺设主管道 8 千米、入村管道 12 千米、村内管道 21 千米,解决了沿线 5 个村庄和镇直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1 万人吃水安全问题。
后记 文化与水利融合成为莒县文化水利发展的基本模式
水利 指兴修水利带来的利益,也是水利工程的简称,形容水路之便等等, 由此可见, 水利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水利集结的成果本身属于文化包含的范围。文化和水利在融合过程中,文化不是被动地、机械地、简单地接受于水利活动。相反,文化在水利活动中,具有能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关于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观点,也就是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也是文化水利提出的依据。
山东省莒县水利系统依托浓厚的地域文化,较早地涉足、探索了文化与水利融合发展的新课题。 2015 年初,《中国水利报》以 《水之韵——山东省莒县创建文化水利纪实》为题连载了莒县的经验,可以这样说, 文化与水利融合已经成为莒县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文化水利的内涵
水利文化的概念早已经成熟,是人类社会在兴水利、除水害、保护水资源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水利 文化 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而 文化水利则纯属意识形态范畴,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科技水利 等具有意识引导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文化水利概念的提出,是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水利工作前进的方向, 是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级阶段,无论是对于大水利的规划,还是对于小农水治理、饮用水安全等具体工程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影响和实践指导意义。 文化水利在这里特指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水利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 系的文化,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必然要进入文化水利创新的阶段,水利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
文化水利 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
二、文化水利的核心思想
文化水利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文化与水利深度融合及二者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形成了水利工作的创新力、竞争力、凝聚力,为区域文化精神注入刚劲有力的生长力。
对于水利而言,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民生水利逐渐占据水利的主导地位,水利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扩展, 文化水利的概念自然而然地 脱颖而出。
文化水利核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在 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科技水利 等领域里表现出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工作方式等等,包括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认知能力,
三、文化水利的主要任务
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水利是人类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限制地域、国家。文化水利的核心思想与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文化水利的主体思想可定义为:用文化的力量推进现代水利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水利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认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正确的生态观、民生观和水利发展观,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文化水利的发展如同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是一个 自然 的过程,又是一个 自觉 的过程。水利,水利文化,文化水利的形成发展过程 与社会文明程度 演变过程一样,都是靠它们的固有规律。之所以说是 自然 的过程,就在于从水利文化到文化水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 的过程,是文化的力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力量。
山东省莒县水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山东省水利厅、日照市水利局指导下,探索文化水利的能动作用,高起点地发展了文化水利的概念,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就文化与水利融合模式发展而言,最典型的是 党建文化引领发展,水利文化提供支撑,传统文化筑牢根基,廉政文化保驾护航。
近年来,莒县水利系统开展突出党建文化、挖掘水利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水利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一个宗旨、一种精神、一个目标、两项原则、 六大理念、八项基本素质、十项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核心理念,并以此为主线建成了“莒县水利系统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旨在通过该基地的文化带动,熏陶感染水利人爱岗敬业、奉献为民的服务精神,提高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莒县水利局在创建文化水利方面,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水利文化,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融合古代天人合一、因势利导和现代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总结形成了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现代治水理念的内涵,培育凝练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克难而进、争创一流的治水精神,为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文化水利体现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 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干壮枝强。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和积累的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今后仍然是人类进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全部内容。
文化水利建设是利用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国家的软实力。我们需有大的作为,在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实现水之梦、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水利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建文化水利,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不断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深化对水利与生态、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政治、生态与执政理念、生态与环境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要发展文化水利,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什么是先进的、科学的、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宣传阐释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观念的有效措施,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政府决策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强制性和号召力。城市、乡村、山区采取什么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政府决策。文化水利要融入政府的决策意识,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要传播先进的水利文化,提升水利在区域的影响力。水利文化宣传推广如何,能被多少人掌握,最终影响着全社会对水利事业的认知程度。文化水利的广泛传播和渗透,可以提高全社会对水利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全社会对水利事业更多关注,给予更多支持。
封二内容:
此书献给 :
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莒县水利人!
献给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们!
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在这块土地上与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文化水利由自发到自觉,成为传统民族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
2014 年 5 月成稿于沭河岸边
2014 年 8 月修改于北京万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