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古法是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
岳阳/文
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学书几十年,虽然没有真正拜师学艺,但也经历过几位名家的引领和指点。无论哪位名家在指点中都会告诉我说,学习书法,必先临帖;学好书法,必精研古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临习和精研的基础上确立。对于这样的教导,我牢记在心,谨遵以行,但并无深刻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体会才一步步加深。
1、为什么要精研古法呢?中国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历史,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星光璀璨。在这灿烂夺目的历史长河中,承载它的就是中国的文字及其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的文字记录了历史进程,记录了创造和进步,也记录了艺术、思想和智慧。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展现了文字和书法独特的发展轨迹。文字和书法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它的最初面貌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界还在争论中。有专家说,文字是早于书法诞生的,也有人说,文字和书法是同时产生的。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从古文字考古中可以看到,古人在书写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于是书法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了。历经几千年,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发展到楷书、行书、草书,变化万千;技巧从结构、用笔、墨法、布局到审美几乎尽善尽美,逐渐形成了依循的法规和经典。宋人欧阳修曾形容说:“譬夫金玉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是由其质性坚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
因此,学习书法,临好碑帖,精研古法,既是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借鉴前人的法则规律,研习历代书法中所蕴含的汉字字体和书写方法,也是掌握千锤百炼总结形成的艺术精神与理论沿革的必由之路。这些艺术宝库,不仅仅是楷模和标尺,学习它精研它,我们才会有广博的积累,丰富的内涵,才可能有创新的基础和能力。
2、如何精研古法呢?精研古法是个艰难的过程,必须下大的气力和长时间的探索。这些古法中,有的可以学而习之,习而掌握之;有的可以理而得之,得而运用之;有的则数研习而不解,需要下奇功收奇效。如《书谱》中的“五乖五合”之说,理解甚易,照做就可以了。颜真卿《叙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到用笔“如锥画沙”,褚遂良神用笔有“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则较难于理解和摹仿。欧阳询书法八诀中“如高峰之墜石,似长空之初月,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 ...... ”更有点虚无缥缈,不易领会吃透。相传很多书法大家为把这些东西学到手,身体力行,备尝艰辛。颜真卿就到沙滩上,一遍又一遍的拿锥子画沙,舒同也曾多次到野外观察枯藤和蛇的游走。
所以,研习过程中,我体会首先要如启功先生所说:下得了功夫,耐得住寂寞。其次要着眼于最经典的东西,最高层次最优秀的东西,最能深刻体现民族文化基因的东西。再次是技巧法度的纯粹性,规范性,路子不能走偏,不能率性而为。启功在谈到草书学习时曾说:“草书不规范,鬼神也难辨”,就是对这种做法的告诫。第四就是在学习中体会书法艺术的审美和精神价值,逐步提高自己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很多人都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我也同意这种说法。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家毕生追求的就是高质量的线条。高质量的线条从何而来,明代学者王阳明曾说:“学贵专,学贵正,学贵精”,这正是我们深入学习的镜子。
3、没有精研古法就没有创新。任何搞书法的人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有别于其他书法家的风格,体现在自己喜欢的文字类型上,体现在对书法技法的理解掌握上,也体现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上。纵观古今书坛,但凡有成就的书家,都有其强烈的书法意趣和风格面貌,见字即可以辩其人。但是,写好字已不简单,写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更难。清人总结学习书法的三阶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就是说,学习要有法入至无法出,掌握古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致精一。
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风格的形成与研习古法是互相促进,学做相长的过程,这方面前辈书家已经做出了榜样,古代书法家王铎,书声已名满天下,尚且一天临帖一天创作。启功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研习古帖,废寝忘食,现代很多书家也都是如此。
我们经常说,合理创新的关键,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研古法的创新,是不囿于古法的为我所用,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风格的形成是“人书俱老”,是精研古法,深入学习的自然结果。
做为现代书法家,还有一项责任和使命,那就是:繁荣书法艺术,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民族精粹。
2017.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