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群立为我圆梦
张群立弟子 贾瑞蕾
在教育战线上曾奋战过几十年的我,当年逾古稀之时坐在了老年大学的课椅上,那种兴奋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记得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时候,在队日上辅导员让我畅谈理想,我毫不犹豫地说,长大了我想当个画家,因为我太喜欢画画了。可是我并没有走上绘画的路。一辈子忙啊忙,只能把对书画的喜爱掩埋在心底。退休后,可以做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我的首选就是学画画。
一个人能遇见一位好的老师是幸事,在潘家园老年大学就有一位口碑极好的老师,他就是圆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的人 —— 张群立老师。 张老师德艺双馨,无论是绘画技艺还是师德都绝对是一流的。 我虽然酷爱绘画,但对中国画却一窍不通。张老师对于这种一穷二白的学生有的是办法,他从宣纸的分类,笔、墨、水之间的关系入手,从画山石、树木开始,逐渐渗透了中国画的笔法、墨法,让我懂得了皴擦点染的技法,以至于三远法的构图。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竟然也能画出一幅幅的山水画了。 张老师对老年人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老年人的认知规律,教法不断地充实与更新。他在教学中既有一笔一笔成画的过程的演示,又有从理论到操作的细致讲解,还有针对学员绘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老年人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差,张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讲述;老年人绘画的问题和错误经常重复出现,张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从不奚落挖苦。有时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画得像小孩子的涂鸦,幼稚得可笑,张老师却总能从中找到进步之处予以鼓励。张老师把每个人的画的优缺点都记在心里,甚至曾经画过什么样的画都记忆犹新,因此每次他对学员的画评都具有针对性,当然啦,大家都心服口服。张老师采用了很多办法激起学员绘画的兴趣,比如发给范画,进行画评,给作业打分,相互经验交流,搞画展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既增强了大家的自信心,又提高了绘画的技艺,还加强了学员的凝聚力,使班内学习研讨气氛浓烈,学员们相处得亲密和谐。大家说我们又多了一个交朋友的圈子。期末学校都要评选优秀学员,张老师每学期都增选班内的进步学员,对这些优秀学员张老师把自己珍贵的作品送给他们以资奖励,所有学员都从中受了到鼓舞。
张老师十分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每堂课都把自己的新作拿来向学员展示,具体讲解创作的思路和笔法墨法,使学员们学有所依,他也耐心地解答问题,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张老师对社会上的画展很重视,他会带着我们去参观,边看边给我们讲解并解答我们的问题,这样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又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他还注重实践,春秋时节,带我们去延庆等郊区采风,他说,只有常看山水才能画出好的山水画。 张老师还经常教导我们要不断地向先人学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在他的推荐下,我买了《古代山水画论 备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还经常看一些《芥子园画传》《白雪石》《傅抱石》《陈少梅》《宋文治》等我喜欢的画家的画作,我已养成了爱到书店、潘家园书摊上淘宝的习惯。因此,学习绘画不但增长了我的技艺,还陶冶了情操,使得生活十分充实有情趣。
张老师不但教书,还注意育人。他对我们这些老年人十分尊重,但是却不乏对我们的意志品行进行指导。他培养我们要有谦虚谨慎的美德,要禁得住批评,他常说: “ 我对事不对人。 ” 学员们说喜欢听批评,只有听了老师的真话才能进步。他教育我们作画不能分心,不能浮躁,专心致志才能有好作品。他告诫我们学画画要勤奋,只有经常动笔才能有新的领会。他说学画画不单单动笔更要动脑,这样才能增加悟性。他强调韧性,必须持之以恒,不怕失败,才能进步。 张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他平易近人,关心学员的生活。谁生病了,谁失去了老伴儿,他都予以关注和慰问。因此,张老师有着很强的亲和力。
张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永不满足,对学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我们从画山石、树木,到画云水,从画黑白画到彩墨画,能画成一幅幅的画了,能装裱成轴、成框了,自然很得意,但是张老师不满足,他说,你们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只有基本功过硬了,才能画哪个画家的像哪个画家的。他说,你们不能只满足于临摹,还要会创作,要脱离开范画 —— 这是老师的雄心壮志,真是我们不敢想的。
从喜欢画却不懂画,到能拿起笔画出画,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过程,是张老师圆了我的梦。现在张老师提出要创作画,又给了我一个新的梦想。我衷心地感谢张老师让我永不停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