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书画院拓片艺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月2月28日举行拓片艺术研讨会
本站消息 金城书画院拓片艺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月2月28日举行拓片艺术研讨会,由该中心主任王大平主讲。

王大平先生给大家讲拓片制作艺术

王大平先生在王大平拓片艺术演讨会上的讲演摘要
创 意 思 维
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刘纯华院长和金城画院领导班子决定成立王大平拓片艺术研究中心这一最英明的决策表示最热烈的拥护。
现在把我在拓片创作中的体会和经验与各位首长和同志们交流。我讲演的题目为“创意思维”。何谓创意思维:就是幻想、设想、猜想、梦想、反想……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先有幻想后有成功。我有这样一种感受“和能人做事往往是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与天才共事却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一、拓片的历史与现状
我对拓片发展史的猜想是这样,拓片这种形式必定出现于造纸术之后和印刷术之前。因为这个时期没有其它技术手段与拓片抗争,所以与其对应的唐朝,宋朝是拓片技术发展兴旺的阶段。后来人类有了印刷术,拓片术就显得落后,笨重了,于是与其对应的元朝拓片技术衰落,没有什么作为了,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拓片技术在实用方面落伍了,随着人们的怀古 , 复古的情怀,不知不觉地拓片在艺术方面却有了新生。这就必然导致了明、清两代拓片技术的繁荣壮大。进几十年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种种误导使拓片艺术受到极大地破坏,我正式处在这个历史的点上 . 继往开来,开创拓片艺术的新生。(如果不是我做 , 也会有别人这样做。)
二、浮云拓法与传统拓法的区别
每一种艺术皆是聚天地之灵气,存万物之造化。拓片艺术亦是如此。纵观不同时期的拓片,人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乌黑、均匀、清楚”。这样的艺术标准 . 然而我用创意思维、逆向操作,发明了浮云拓。顾名思义,所谓浮云拓就是拓片上的墨色如浮云若隐若现,其特点是“不黑、不匀、不清楚”。如此这般完全违背了拓片现有原则。正式这种另类的方法 ,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拓片作品给人以充分的遐想空间,耳目一新。使古老的拓片艺术焕发新春。
浮云拓是续乌金拓、蝉翼拓之后又一新式拓法。浮云拓墨色犹如山川间的烟云;宛若书法中的狂草,以包代笔,意在拓前,随心所欲,胸有成竹,致力于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用较为专业的术语说明浮云拓,即在传统拓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过渡色之概念。严格的说在拓制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两个墨色完全相同的拓痕,这可不是一个层次的变化,而是百变、千变、万变……它受湿度、温度、力度、纸质、心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每一幅作品都不可能复制,所以每张拓片皆是世间唯一。
三、创新之艰辛
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开我浮云拓之先河就这么容易吗?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感觉,一个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若干个艰苦阶段。敢想、敢做……不惧怕失败、被人讥讽、受人谩骂、遭人误解、甚至面临放弃的危险等等。一个新生事物不是凭空诞生,而是在旧的事物基础上发育。以我为例,我是先接触齐派而步入画界的,办讲座、办画展使我受益匪浅。我所庆幸的是我没有正式拜师。有人夸我“无师自通”,其实我刻过一方印为“吾师造化”。大自然给了我灵感,社会文明给了我创意,正因为我无师所以我无约无束,方能做出点成绩来。与我相对照的很多门派弟子守其门派,用名人的光环照亮自己。如稍有创新、变动便被旁人冠以叛逆之罪名。如此创新何谈。当然守其门派也是一种活法,有它的生存道理,不可横加指责。但这不是我大平的活法。我很欣赏白石老人一种观念“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可见白石老人鼓励创新,他自己甚至还在搞 " 暮年变法 " 。学习白石老人学什么?是鱼、虾?还是诗、印?我看都不太是,我认为学就学他老人家开宗立派之气魄。可能有人不爱听,似乎开宗立派只能是齐白石的事,正是因为没有白石老人这样的胆量和气魄所以有些人终身只能守派,而不能立派。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师都能自立其派,发挥自己的艺术风格。首长、同志们,军人有句话我认为颇有几分道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今天以此类推,我定义“不想开宗立派的画家,就不是好画家!”。
我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创新。创新从理论上讲是对现已成规模式的质疑、挑战、否定、颠覆,哲学术语叫做“扬弃”;如此说来亦是对该领域中权威人士的质疑、挑战、否定、颠覆、“扬弃”,怎不招人恨呢?!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且看哥白尼不是被火烧了吗;诺贝尔不是被驱逐了吗;莱特兄弟不是被讥讽了吗……温故知新,创新谈何容易,那是需要胆量的。试想我们前辈创新的开拓者哪一个不是在被大多数人的冷嘲热讽中,及所谓专家、权威人士极度不认可的情形下,固执己见,完成常人难以想象的伟业。不为己、不为国,而是为了全人类。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 我加一观点 : 新生事物无专家,如非要说有,那就是该事物的发明家。
我从小崇尚科学,极富好奇童心。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把发现难题,解决难题视为人生之乐。深信我自有法,天道酬勤。我既生长这颗星球上,便应给后人留下我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自然 , 仅在作画范围内 , 我圆了一些孩时的梦。浮云拓技法开宗立派只是我创新目标之一;
首创被人赞誉为 " 京城一绝 " 的凹凸拓片装裱法也是我创新目标之一;
一不留神,独出心裁地成为制作出真扇实拓第一人还是我创新目标之一;
自行设计,组装健身裱画机又是我创新目标之一;
独立装裱数百平尺的兰亭序巨幅拓片亦是我创新目标之一;
被人称为 " 艺兼六技超古今 " 集书、画、刻、拓、印、裱、于一身仍然是对自己挑战的创新目标之一……我的人生信条是:“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四、发明与完善
发明与完善这也是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当一项发明诞生之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就这个,太简单了,我要弄,能比这还好。”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起码是个胡涂虫。发明与完善完全是两件事。是有着本质不同的两件事,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发明凭天赋;完善靠勤奋,发明是从无到有;完善是从有到好。前者为质变;后者为量变。在座的多为军人,众所周知,从南昌起义开始我人民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直到现在拥有飞机,坦克,导弹,核潜艇。然而核潜艇是武器不断完善 , 更新的精典之作;而南昌起义则是从无到有的,震惊中外的建军节。在我军发展史上可能没有哪个大事件能与 " 八一 " 建军节相提并论。可见最难的,最有意义的是从无到有。
再则,从技术层面上看,发明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风险巨大;人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少数成功的发明 , 而未成功的。尚在进行中的发明数不胜数;而完善是在前提已经肯定的情况下进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从逻辑推理上讲不可能研制出不如从前的东西,万般无奈研制出来也会被人遗弃。 我非常欣赏诺贝尔奖的创立与创意。他不是济贫,而是奖励世界上那些最边缘的;最新颖的;最有创意的发明家。他深知发明的初级阶段是最艰苦,最需要资助的阶段。因为诺贝尔本身就是发明家!
顺便说一下师生关系。老师不要把自己认为高妙的条条框框变为禁锢学生创造力的桎铐。我看不上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师,一辈子自以为比学生高明的 " 老师 " 。我这把年纪既当过老师也做过学生。不偏不向的说,老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否则就不是好老师;学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要超越老师,否则就不是好学生。从根本上讲,老师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梯子。教学就是在为学生超越老师打基础,创造条件。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前进。
五、对拓片认识的误区种种(也可能我的观点为误区)
1 、拓片作品的可复制性
以往人们认为拓片有可以复制的特性,这我不否定。但从微观角度的方式去看却不然。以碑拓为例:只要承认石碑在自然界中不断的被风化、被腐蚀,就没有复制品存在。再则,针对这一问题,我用浮云拓法制作的拓片就不可能复制。如前所述。
2 、拓片的收藏
收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拓片作为类似于炒股的方式 , 搞所谓的投机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钱”,当然这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模式,不可指责。但在我们画家来看,它在“钱”不在“片”,不太可取 . 反之亦样:另一种收藏方式,在“片”不在“钱”。显然这样做的人酷爱艺术,保护珍品,境界崇高,难能可贵,看起来很完美。但仔细分析此举也有遗憾之处。首先,一个人再有钱也是有数的;其次,一个人收藏的精品再多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 , 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就是任何宝贝都是有寿命的 ; 还有就是收藏的多么好,古人挖地窖,今人放冰箱,只能延长其寿命。然而没有创新的东西产生。我呼吁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少做收藏别人作品的工作,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让别人收藏的艺术精品。正所谓 :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以慰平生。
3 、何谓抄袭
在画界如何限定抄袭之作,好像没有什么标准。有人说:如果两幅作品有一点相同就视为抄袭;又有人说两幅画有一点不同,就不是抄袭。看看多么针锋相对,简直就是文字游戏。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幸请教过齐良迟先生,他的判定很清晰:“如果是为了卖钱就是抄袭,否则就是学习。”。我看在此问题上大可不必大动干戈,古语道: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也是学习,抄多了肯定是要变的。又有谁认为临摹兰亭序是抄袭行为?再说用创意思维的方法分析抄袭,被人所抄是被人喜爱的好现象。画界又不可能定出繁多琐碎的专利证书,索性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放宽心态,抄便抄去。谁让我们每个人都抄袭了亲爹娘的基因?!
4 、赝品与艺术品
在我们的作品中有一部门是仿古如古,时不时的被人斥为“造假”、“赝品”。现将我对赝品与艺术品的区别说明,以正视听。赝品是为谋取高价,在尺寸、颜色、形式、姓名上逼真的仿制某一作品的作品。在我所做的拓片作品中,有些仿古作品是出于作者的兴趣爱好而作。我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为。其作品尺寸不同、颜色不同、形式不同,钤盖作者的真实姓名或笔名。此乃活生生的艺术品也!用创意思维另眼看赝品,高仿赝品作者的智慧高于原作作者的智慧,相对来说 , 高仿赝品也是艺术品。
六、浮云拓的“求真”与“求趣”
在衡量拓片的质量上有这样一个标准,就是说在白纸的正面墨色无论有多么的黑,在纸的背面却要求是白色的。还要求在字口处不得有水墨渗透的痕迹。可以看出这是前人对拓片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是前人对拓片反映被拓物真实的理念。现简称为“求真”,与其所不尽相同的是 : 浮云拓即“求真”,更“求趣”。所谓“趣”就是在拓片时 , 兼风之神;收雨之气;并舞之韵;蓄书之法。用比较精准的表达方式:允许浮云拓作品的部分地区有 20% 的误差、渗透、移位,并不影响作品的观赏效果。浮云拓“求真”是相对的,“求趣”是绝对的。在拓作之余我深刻感受到发明家的名言: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易,把复杂的事做简单难。拓片的实践暗示我,在“求真”为主时,拓制费时费力,拓片效果呆板;而在“求趣”为主时,拓制省时省力,拓片效果吸引眼球。
七、浮云拓法的发展与展望
也许叫新拓法,也许叫新画法。总而言之,浮云拓还要继续发展,也一定会引起更多的争论。但无论如何它已从传统的拓法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作画方式。我还有很多新拓法的设想尚未实施,过段时间,待我有了新的作品还请各位过目、指导。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般画家由于精力所限,往往把自己圈在一定范围之内。画虾的、画马的、画山的、画水的……正所谓画如其人,而我至今没有一个特定的绘画范围,也许将来会有特色,也许无特色就是特色。我对我中学时代所熟知的地球物理大发明家牛顿对自己的人生总结记忆犹新:知识如同浩瀚的大海,而我只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时不时地捡起一、两块鹅卵石。我分析这是童心不泯所致,所谓不泯童心就是玩心。书法、绘画、刻板、拓片、治印、装裱、这六项动手技能我哪一项都不精,而这六项技能每项都相对独立,若只攻一项而不计其余,我会觉得不好玩。天知道我,与其说是作画;不如说是玩耍。形象地说,一般画家都有“钤印之乐”的一种感受。而我却有书、画、刻、拓、印、裱、之乐的六样情怀。
俗话说的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今天我们这里是技术研讨会,请大家忘却九百九十九个失;只记住我说的那仅有的一得。
谢谢各位。
2011 年 2 月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