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笔书道义 佛韵墨中留
——记著名书法家赵和新 本刊记者 韩家水
数十年来,在首都书画界频频举办的书画展览及慈善义捐笔会上,常常会见到一个头戴绅士帽身着笔挺装的细长身影,或潇洒穿梭与众人寒暄,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或手钳烟卷静观展品,或把玩相机捕捉一幅幅国粹精品,总也没有闲暇的时刻。他就是京都久负盛名的“中国实力派著名书法家”——赵和新。
赵和新,字道草人,草夫,逸夫,号城南草庐,河西草堂。 先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高研班、创作班。 现任中华书画学会副主席、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城魂当代诗书画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国翰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世界东方名家书画院院士, 中华孟子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六百高端书画研究院秘书长、 “ 关爱母亲、大爱无疆 ” 公益慈善系列活动大会执行秘书长、 中国国际健康养生美食大赛百米书画长卷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理事, 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委员、清大华文书画院院士、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北京神州书画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北京宣武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国务院主办)和谐盛世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筹备委员会开发部副主任、企业家、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世界东方(北京)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院士、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北京白雪美术研究社会员,中国道教协会道教书画院艺委会委员。
赵和新作品在欧洲、东南亚及韩国、日本等地多次展出并获金奖、银奖,在国内省市书画大赛中频获特等奖、金奖、银奖,并获民政部为残疾儿童义捐公益拍卖荣誉证书, 2008 年北京奥组委、人民日报社《北京奥运特刊》收藏证书、《抗震救灾重建校园援助行动》荣誉证书等。
其作品被国家、省、市级博物馆广为收藏,并被编辑出版发行,如《风云人物》、《中国翰墨典藏》、《中国书画家大典》,《当代书画名家珍品博览》、《中国书法年鉴( 2006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名作大典》、《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文献》、《今日中国书法》、《中国儒学书画家作品集》、《中华龙典》、《中国书法家精品集》、《中国历代暨当代书法家传世墨迹》、《中国当代名家书法大观》、《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等。
作为著名书法家,赵和新多次被国家授予 “ 文化交流使者 ” 、 “ 国际艺术家 ” 、 “ 中国实力派著名书画家 ” 、 “ 书画艺术名家 ” 、 “ 中国当代书坛精英 ” 、 “ 当代杰出书画艺术家 ” 等荣誉称号

气势如虹 胸荡云海
赵和新出生于京都翰墨世家,待其出生周年庆礼时,他从家人为其准备的墨笔、银元、纸牌、乐笛等贺礼中,一下就拿起了一只毛笔,嘴里还咿呀不停,颇是欢喜不已的样子, 站在一旁的大人都认为这孩子将来有出息,对他寄予了厚望 。受家庭濡染,他自幼酷爱翰墨,遍临古今书家名帖。待其长大成人,工作之余仍以书墨为伍,为临名人墨迹,他曾遍访京城方家高人,膜拜数千名刹古寺,感悟儒释道佛文化底蕴,为日后畅游书法艺海夯实了厚重功底。
“字如其人”在赵和新身上应验的恰到好处。赵和新为人行事稳重而灵活,言谈举止潇洒大气,其创作的榜书作品恰似其人大气磅礴、笔力雄健,雄浑中不失虚和,苍劲中隐含灵动,富有自然神采,给人以震撼向上的勃勃生命力和美的感受。他常说写榜书既要有深厚的古文化功底,又要有胸襟、胆略、气势与激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作品缺气势与力度,一幅好的榜书作品更高的要求是把握气韵,必须一气呵成。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历尽沧桑,才有了今天如此丰厚的积淀。撰写狂草书,只有达到心手合一,才能写出酣畅凌历、挥洒自如又富有强烈动态的好作品。赵和新除了擅长大榜书书法外,还擅长于写狂草书,他的草书尊古而出新,行笔运墨似狂放不羁,落笔成型却凝神静思、心平气和。“心手合一”赵和新做到了极致,“酣畅凌历、挥洒自如、飞腾灵动”正是其书法作品的写照,赏其作品,给人以劲美之感,启人以生命的律动。
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赵和新的书法或通篇巨制,或尺牍斗方,皆有解衣般洒脱,旁若无人之意,不为笔墨点画所拘,纵横驰骋,元气狼籍,不在当下习俗中游,仰观天地,俯察品类,心无旁鹜,沉密神彩,追摹先贤圣迹,悟对古今体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成就其书纵横之象。
赵和新尝言,学书有四法。一曰厚,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有神,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修养品性,方可积得功力,路行万里,书读千章,方能脚踏实地做功夫,博通贤哲典要,精研词章义理,知翰墨文章之妙,惟以书入学,复以学入书,方能称厚。

二曰博,古人曰,博观而约取,赵和新以草书闻世,其观摹草法,多历春秋,尤痴于心“颠张醉素”之姿,张长史书,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有如天纵,其纵横捭阖,雄逸之家,与悟性同。怀素之草,旋生旋灭,授毫掣电,随手万变,不拘一法,出奇制胜。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取精用宏,师长舍短,方能从容应对,振拔流俗,或万毫齐力,如武家精通拳势,无心防备,或藏头护尾,如仙土涵养沉吟,元气内敛。固是精神中事也。
三日悟,书者心悟,不可以目取也,为目有止限,有执有滞,诚如刘熙载所言:“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情性者,悟之先也,书无悟,则难以达到其心而通其意,书之法,也须有悟,暗含造化古人。
四日新:石涛语“笔墨当随时代”,一朝有一朝之气象,岂有古今一法,新者,变动不居,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尚能不拘古法,另辟蹊径,有自家面目,惟有日日临习古今书迹,揣摩点画使转,愈至而愈精。一旦豁然贯通,则可体合造化,而生成出新,非一朝一夕能得到的。
厚乃悟之基,博乃悟之源,悟乃新之本,新乃悟之出,有悟则可出新无尽矣。
赵和新说,写草书,首先要积聚艺术家的气韵,但掌握笔墨的技巧,也就是基本的用笔之“术”,则是进入草书殿堂的先决条件,当代人习草书大多数人并未过此关,要么是画圈,用笔不知转折,其结构是浅如乱草,不见笔力,要么钉头鼠尾,不知刚柔相济,尖刻之圭角毕现。
墨香千古 佛润乾坤
书法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之一,当佛教与艺术结合之后,使佛法的传播更为普遍,书法家们受到佛教的影响,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这使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
书法之所以被人认定为艺术的表现,除涵盖从点线面于笔墨运行的或浓、淡、干、湿、白的五墨表情,或逆、涩、回、畅的停留技法外,更呈现出作者心境寄寓的生命关注与思想人格,简单的说,精神修养是书法表现的条件之一。书法家之一笔,就可以从笔势造型的特征与笔迹的动律关系中得知书者的心理人格。
赵和新是广采博学之士,对儒释道佛法感悟颇深,他不仅常常以书法艺术雕琢“佛”、“佛律”、“佛光普照”、“佛渡众生”、“乾坤佛韵”等深厚佛学思想,还把佛学体验投射于书法艺术中,他以佛法来荡涤俗尘,以书法来怡情养性,其书法作品佛韵荡漾禅趣并生。试想,在奋笔欲书之际,神与道交,如怀素之在世,二王之重生,超然之情,仿佛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灼然之智,犹若众生皆醉,唯我独醒。其寄情于物外,浑然而忘我,其游艺于超俗也,怡然而自得,其形象也,象风谷之云涌,其气势也,如惊涛之裂岸。峰回路转,游刃有余,嘎然即止,乾坤尽收。如此的境界,非自证者不知其味,个中三味,为书与写乃能究了。赵和新以佛法超然的意境,付予书法脱俗的雅趣,佛法书法相得益彰,绵延不绝。
赵和新自谦的说,写了多年的草书,能入眼者了了,我想这大概是自己才气、悟性不足致吧,事物总在发展,路在脚下延伸,留下一个阶段的界标,偶尔回头看看,留下的缺憾,或许正是自己前进的方向,何忧之有?艺术是无止境的,总之我目前草书创作还远未达到我所梦想的境界,即充满博大气势,具有强烈震撼力,笔墨技巧熟中有生,生中有熟的艺术境界,这将是我今后进行行草书实践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
泱泱华夏京城数千年的厚重文化底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代代文化启蒙和拓荒人,为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和融入世界文化海洋,做出了历史铭记的贡献,生于斯长于斯的历代文人墨客,没有辜负这块哺育他们的肥厚沃土,自觉肩负起了传承和广大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文化重任。赵和新便是活跃于当代的他们中优秀的一员,他孜孜求索精神和不歇的跋涉之旅以及一幅幅精湛耀世的艺术佳作,足以见证了此点。
一位虚怀若谷的践行者——赵和新——正一步一个脚印昂首前行在蜿蜒数千年的书艺探索之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