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长篇科技创新纪实文学

 

中国梦﹒水之韵

——山东省莒县创建文化水利纪实(续6-10)

刘纯华 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六章 再造西湖烟雨

 

2014 年初春时节,我回莒县探亲,在参加莒县文化界的一次活动的时候,莒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孙光祥对许孝华说:“俺庄的书记希望见到你,说是要当面感谢!”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希望当面感谢县里的局长,说明局长为老百姓干了好事。许孝华也是书法家,是莒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那时,我还没有采访莒县水利的计划,出于新闻敏感,我问孙主席:“许局长为你们村干好事了?”孙光祥说:“俺村敢种小麦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浇灌了第一遍返青水了,支部书记说,咱得感谢水利,得请许局长吃顿饭。”莒县农村有个谚语: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莒县恰恰春天缺雨,所以山岭地基本不敢种小麦。

我问许孝华:“浮来山上,你们也有水利工程?”
许孝华说:“孙主席是邢家庄一村的,他们村有一大片石头塘,水深四十米,废物利用,我们给建了个泵站。”
邢家庄坐落在浮来山中间,山地,没水作保证,过去,只能种植地瓜、玉米,不敢种小麦,就是因为缺当家水。
旁边的刘庆贺嬉笑道:“怎么是废物利用呢?人家许局长那是再造西湖烟雨呢!”
刘庆贺是著名诗人,莒县诗词家协会主席,思维敏捷,且浪漫。
许孝华确实有再造西湖烟雨的打算,在离浮来山不远处的柳青 河,他已经和环保、林业等部门联手建造湿地了。究其实,早年的西湖,是自然形成的,那是柳青河冲淤而成的。我问莒县老人,老人说,古时候的柳青河无边无沿,坦坦荡荡,因源于崇山峻岭之间,多是地表径流之水,且源头较短,夏秋之际,雨水较多,经常山洪暴发,山洪顺势而下,就造成了洪水泛滥的局面。莒城以西大片洼地就成了贮存洪水的场地,日积月累,形成了烟波浩渺的西湖。那情景, 若有若无的雨,亦真亦幻的雾,这片水地仿佛披着一层薄薄的纱,虚无缥缈。水边的柳丝,柔柔的垂在湖面上。斜柳、细雨、薄雾……让无数诗人遐思。 春冬之际,往往就干涸了。夏秋之际,特别是春夏之交早晚泛起的水汽如烟如雾,泛舟采莲如入仙境,成为莒城之一大景观,诗人起名曰西湖烟雨。
2014 年 5 月,我再次回莒县,这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确定派我去撰写莒县水利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我没忘邢家庄一村支部书记请客的事,问许孝华:“孙主席村的书记请客了吗?”
许局长说:“忘了,忙的要命呢。”我就建议去一次浮来山镇,看看那里的再造西湖烟雨的工程。
离莒县县城 10 公里处,有一座山,叫浮来山,山上生长着具有 4000 年寿龄的天下第一银杏树,银杏树有七搂八拃一媳妇的树围,说一个人丈量树围时,丈量了八搂,树下有一小媳妇在避雨,没法搂 了,就张开手掌,又量了八搾,加上小媳妇。这个故事大概流传了几百年了。另外还有大树龙蟠会鲁侯的故事。 清顺治甲午年 (1654 年 ) 莒 守陈全国在银杏树下立碑刻石,吟诗道: 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 长生伴客游。这首诗写的真实、平仄韵味足,最后两句抒情,感染力极强,今日仍然在银杏树侧,不仅“ 独子 长生伴客游”,陈全国的诗也被历来研究浮来山和银杏树的学者引用。这大概是陈全国没有想到的。

清代博学鸿儒、诸城名士李澄中有诗曰:嘉树何年植?空王此旧台。秋声连莒子,山色漫浮来。枝偃蛟龙蛰,风鸣雷雨开。鲁公盟会处,事往有余哀。这首《定林寺银杏》诗所吟咏的,就是天下银杏第一树和浮来山。

从历代诗人的慨叹中,我们可知,莒国国君莒子与鲁国国君鲁侯曾在这棵树下结盟修好,可见此树早在两千多年前,不但已经成为“大树”,而且还是莒鲁结好的历史见证,有历史学家说,树龄绝不是三千年或者三千五百年,应该在四千年以上!

对于那位写诗的知州陈全国,政绩肯定不错,否则,莒县人不会让其诗作流传下来的,陈全国老先生仅凭古银杏树下留下此诗碑,便足以流芳百世了,今天的游人们去浮来山看银杏树,无不在碑前照相。

浮来山的定林寺可谓是有仙则灵的去处,或者说是个庙小和尚大的去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评论家刘勰就是这里的主人!定林寺的前院与中院,相隔不过数十步,有便门相通。据说,刘勰晚年所在的“校经楼”,即矗立于中院。有人推断,南北朝时期,一位鸿儒大师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着宇宙,由于他的到来,莒地的文化名流纷纷前来与他交流孔子之道,这位文化大师在银杏树下,或与朋友说经论文,或与儒家谈论儒学,或独自一人静思默想。他的许多思想成果,也必定萌发于树下,或生成于树下。人们经过论证认为, 刘勰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有条有理,但不是论证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据说,刘勰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寺西南不远处有“文心亭”,亭边巨石上,有他亲笔题写的“象山树”三个大字,用以证明刘勰确实在此工作过。这树,即指在其侧的银杏树。古老的银杏树,见证了大师严谨治学的日日夜夜,大师也对它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有人言之凿凿考证说,刘勰就是在此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的,不管是不是历史,刘勰的祖籍确实是莒县,莒县人希望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在这里书写的。不管怎么论证,莒县人得出的结论肯定如此。紧挨着银杏树,是与刘勰有关的“文心 亭”、“校经楼”,郭沫若曾来此山参拜,亲手题下“文心亭”、“校经楼”。 国内书法大家武中奇、启功、赵朴初等慕名前来,都有笔迹留于石碑上。 银杏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许多莒县人把银杏树称作银杏圣树,经世界某个组 织和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此古银杏历尽沧桑,有诗曰: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去浮来山镇,孙光祥作为浮来山镇人,那天自然也来了,他说,西湖烟雨景观原址在今莒城西郊!明代之前,尚是碧波连天的湖泊,后经地震和大水,今已变为良田,真是沧桑巨变啊。

2014 年的五一假日期间,我们先去了浮来山镇党委,书记、镇长都在,书记曾经在寨里镇当书记,刚调来一个月。
党委书记说,浮来山镇西与临沂市的沂水县、沂南县为邻,是山东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境内有柳清河、海子河、黄花河三条河流,河流就是灵气,就是财富,再加上 利用青峰岭水库流泻下来的水,建了 17 个渠道,有末级渠系,有斗渠,有农渠。从南到北,浇灌着 2 万亩良田,浮来山镇有个特点,几乎村村栽种银杏树,传承 着银杏圣树的吉祥。

从 1996 年开始,浮来山镇投资 1000 万元,在浮来山“天下银杏第一树”下建起了万亩银杏园,形成了以“银杏王”为龙头,以银杏园为主体,山林相间、郁郁葱葱的万亩银杏园林风景区,成为闻名中外的浮来山旅游区又一新景观。银杏园建设坚持高起点、园林化,采叶园、苗圃园、结果园等多种模式并举,林间水渠贯通,曲径通幽,各种园区浑然一体,真可谓人在园中行,如入书中来。

邢家庄离天下第一银杏仙树只有 200 米,我们来的时候,邢家庄 一村和四村的书记都来了。一村的书记叫蔺福田,他很是高兴,说:“俺这个村,靠天吃饭的时候,俺老百姓从来不敢种小麦,现在,泵站出水量每小时 240 方,浇一轮,也就几天时间。”后来,我们专门去了一村,看到麦浪滚滚,麦浪绿油油的,微风吹来,如大海的波浪。蔺福田说:“这是灌浆季节,浇了这一遍,到收割,不用再浇了。”我问亩产多少,蔺福田说:“不低于 800 斤。”
我又问:“有没有算算,成本?”
蔺福田说:“提一方水,也就一毛五分钱。”
对于村民来说,那仅仅是直接消耗,莒县水利局的同志们算过账,自从高效节水灌溉后,每家每户的正壮劳力都节省出来了,他们可以放心地在外务工,不用推车子、提水管、拉柴油机了,也就不用正劳力了,一个家庭只要出一个老人或者妇女就可以解决浇地问题,那些出来打工的壮劳力,每天可以挣二百到三百元钱。

水利,对于群众来说,就是福利!
邢家庄四村党支部书记叫邢世会,他的四村搞了小流域治理,从定林寺流下来的水被认为是仙水,清澈、无杂质。过去,任凭仙水哗哗流淌,进入柳青河,汇入污泥浊水中。很多人都觉得可惜,那是仙水啊!现在,小塘坝解决了流失,出现的局面是,一条长河,一节塘坝,一汪清水。浮来山泉坦坦荡荡,顺山势淙淙流出,救生泉、卧龙泉尽在谷中。泉水四季不竭,为浮来山提供了充足的生命之源。古银杏树的根系已伸展到谷底泉畔。据科学家讲,银杏王盛夏季节,每天消耗水分两吨余。清泉峡的潺潺流水,自石灰岩缝隙中流出,穿柳桥,系古藤,过石罅,于定林寺前潴留成潭,益发清澈见底。
那天,蔺福田没捞着请客,我们在邢世会家吃的煎饼加水饺,老邢的夫人和许孝华同是日照市人大代表,夫人在外风风火火工作,在家,为人之妻很是传统,她为人热情,豪放,能炒菜、包饺子,在浮来山一代很是有好名声,镇党委书记说:“那就叫嫂子做饭。”

莒人聚会论诗文,那天自然又是一个谈古论今的好机会。莒县古八景中,还有浮来夕照一景,浮来夕照指的是秀美的浮来山在夕阳辉照下,映现出的奇异景象。浮来山又名浮丘,由飞来(南)、浮来(西)、佛来(北)三峰鼎峙,拱围相连,龙盘虎踞,逶迤连绵。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遁迹藏书校经于浮来山,可能看上的不仅仅是浮来山的秀美,恐怕与各种泉眼有关。在古刹外围,还有卧龙泉、救生泉、文心亭、怪石峪、象山树、柳桥飞瀑、朝阳观、莒子墓等景观。 1994 年 5 月,莒县诗人刘庆贺有诗曰:浮丘远上最高峰,故国烟华一望中。满目苍茫皆秀色,巨龙蓄势欲飞腾。这首《春登浮来山》,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抒发了诗人爱家乡、爱故国文化的情怀, 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结合。而“ 叠翠层峦涧水淙,薜萝影过小桥东”,则是“接水抒怀”。

那天文人墨客们自然少不了文人的豪放、大气,大家引经据典,勾画着再造西湖烟雨的前景:南有一大片湿地,气韵生动,氤氲温柔;有从青峰岭水库流泻下来的沭河水,滋润两岸;中间有四季长流的柳青河,点缀着古城西郊;背靠郁郁葱葱的浮来山圣境,有天下第一银杏树作为闪光点,何愁再造西湖烟雨不成!

 

第七章 “自来水上炕头了”

 

大概在 30 多年前,在治理龙山开挖鱼鳞坑过程中,当时的县长庄虔凯写给新婚不久的组织部长李凤年及妻子张秀英的歌谣《 李凤年和张秀英》, 歌谣道: 正月初一这一天,风年秀英进龙山。一个前头走,一个跟后边,一个扛着撅,一个扛着锨。小两口走的欢,不觉来到龙山前,一个用撅刨,一个用锨挖。别人一天挖两个(坑),他俩人只挖一个半(坑),要问原因是什么,还得问问李凤年。

这个歌谣反映出的信息是,莒县的县长在治水第一线;莒县的组织部长和新婚妻子上了治水第一线,由此可见莒县领导干部的作风。

龙山镇有 56 个行政村,村村缺水。缺水的地方起的村名几乎都与水有关,有期盼水的,如东涝坡、西涝坡;有直言干旱的,如崖头、薄板台、柏崖等等。一个春意洋洋的日子里,我们再次去了龙山镇,镇长鲍红花值班,这是一位女镇长,干练、泼辣,得知我们的来历后,她快言快语道:“俺龙山缺水,打井打个一二百米,土还是干的!”

到了龙山,才知道龙山与秃尾巴老李有关,秃尾巴老李勤勤恳恳为山东人服务,老了的时候,向玉皇大帝提出告老还乡,玉皇大帝常常因为秃尾巴老李偷偷为莒县人下雨而生气,希望他早日退休。但是玉皇大帝还是公允的,也念其鞠躬尽瘁,勤恳扎实,忠于职守,就同意让秃尾巴老李回莒县安度晚年。秃尾巴老李便驾云回到莒县,自然是云雾漫天,电闪雷鸣。他先是祭奠了生母,然后便端坐在莒地的东部休息,不久就安睡了。死后他的龙身隆起,变成了山峦和丘陵,宛如一条长龙,莒县人就把这里起名为龙山。

这就是龙山的来历!

打井打到一二百米土还是干的,说明龙山地下水奇缺,秃尾巴老李确实安息了,难以为大家服务了。后来科学勘探,地下岩石完整,裂缝稀少,水资源确实严重缺乏!

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龙山人建造了一座红旗渠,完工的时候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但是,红旗渠只用了一次,热度退了,水也没了,老百姓的心也寒了。鲍红花介绍说,龙山镇许多村民吃水都是靠肩挑人抬,四处寻找,有的吃附近水沟里的,有的吃远处汪里的。

龙山镇缺水,配备党委书记时,县委尽量选学过水利的,没学过水利的,就选热心水利的。鲍红花告诉我,龙山镇党委书记前一任是学水利的,本届书记董祥海,也是学水利的!俺来当镇长,县委刘守亮书记说:多涉及水利项目,多和水利局沟通,多为龙山镇解决缺水问题!鲍红花在别的乡镇担任过副乡长、党委副书记等,热心于水利。

地下水吃不上,就吃地表水。莒县水利局多次为龙山镇的吃水问题开会,想对策,邀请市里、省里的专家学者论证,还请技术人员反复化验,结果是,地表水经过简单处理就可饮用,科学论证表明,可以利用地表水解决龙山镇 4 万多人口的吃水问题。

说干就干,任副局长遵命带着水利局的施工人员进驻龙山镇工地,一位老人拦着任副局长问:“过去,咱龙山水利干得热火朝天,有的一次没 用,有的用一回,可别劳民伤财啊!”任副局长将老人的话转告了许孝华局长,许孝华对任局长说:“再碰到群众问起这事,就说,咱们是干实事的,让他监督!” 许孝华积极协调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从水源勘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切实搞好服务,确保自来水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龙山镇小庄子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 0.63 万亩。共涉及孙家庄、柏崖、岳家庄子、前寨、后寨、东湖、薄板台、段家河、纪家店子、王家山、于家店子共 11 个行政村。该片区主要工程量:土石方 6.3 万立方米,砌石 0.063 万立方米,铺设管道 64.29 公里,安装小泵 2 台套,新建风光互补发电提水系统 1 处,土壤墒情自动化控制系统 1 处。总投资 949.45 万元。

工程干了一段时间,那位老人又出现了,说:“你们干得很认真,工程完成了,得让俺用啊!”任向俊副局长说:“大爷,放心,俺就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莒县水利局在龙山镇的工作起点是高的,他们严格按照市里、省里技术要求和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让 高位的凤凰山水库自压供水,经减压和三级水质处理后,利用压力管道送到各村,解决了沿线 26 个村庄和镇直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共 3.5 万人的用水问题。 治理龙山的歌谣很快就有人编出来了,有人唱到:治理前:水是一条龙,先从山上行,治下不治上,便是一场空。治理后:山上松 柏遮日月,周围花果树满山,半山腰里荷花开,湖里鲤鱼上山来。

后来,省里有关领导评价莒县水利局在龙山的试点: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科学运作,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既快又好,既有量的突飞猛进,又有质的突破性进展。

龙山镇的发展模式是以优质水源为依托,合理布局区域供水设施,大力发展集中联片供水,实现了供水设施的共建共享。山东省 山丘区集中供水现场会决定在莒县的龙山镇召开, 那位曾经持怀疑态度的老者找到莒县水利局局长许孝华,说:“没想到啊,不用电,不用油,自来水,到炕头呢!”许孝华告诉我说:“听了这样的话,我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龙山的自来水上炕头了,老大难问题解决了,这是壮举,是开天辟地第一回的大事,引起了社会的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马承新带着山东省内的各级水利局长、专家来到了莒县的龙山镇,“推进山丘区村村通自来水工作现场会”在莒县的龙山镇召开,这是省一级的现场会,是对莒县水利的肯定,也是鞭策!许孝华记住了领导嘱托: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要进一步把关定向,解决好山丘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问题,促进山丘区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健康快速发展。这一年,山东 全省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 1396 万,已完成三年总任务的 53% !

与会代表们在龙山参观的不仅仅是自来水,这几年,莒县水利局在龙山是有所作为的,龙山已经建成小(一)型水库 3 座,小(二)型水库 10 座,高效节水末端出水口 641 个! 莒县小农水重点县灌溉现代化建设彰显多赢效应:

一是推动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工程建设中,将项目区内的水库通过管道进行串联,以生产路为框架,在田间铺设纵横交错的封闭压力管网,灌溉合作社可以根据灌溉面积及水库蓄水情况,进行选择性配水,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的建成实施,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板明显拉长,特色农业规模快速膨胀,涌现出了以小店镇的芦笋、峤山镇的大姜、龙山镇的蜜桃等为代表的产业特色镇。

三是带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自压节水工程建设,不仅达到了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而且还实现了灌区自流化、灌区控制智能化、灌区路网化的目标,全县共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 26 万亩。

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龙山镇凤凰山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是民间资本参与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为鼓励和支持该项目建设,莒县将其列为 2012 年度高效自压节水灌溉项目区,投入资金 250 万元,发展高效自压节水灌溉面积 810 亩,大大加快了项目区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巩固和新发展公益林、经济林 1.2 万亩,区域生态有了明显改善。

五是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工程的建成实现了“不用电、不用油、水流到地头”。一方面实现了全天候供水,群众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另一方面用水成本大大降低,据测算,每亩地灌溉成本由以前 50 元左右,降至工程建成后 20 元左右,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在浇地省钱中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紧接着,龙山镇在水利局的建议下,采取严厉措施保证地表水的质量, 对饮用 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关停取缔所有设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及农村姜窖等。重点整治经营企业、矿山开发企业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 集中整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切实加大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检查力度。对化工、石材等行业的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对于污染严重、无环保审批手续的违法生产小企业予以强制关停。集中整治石材加工企业,对于石材加工企业的治理接受有关区镇石材加工业污染的教训,要求全部石材加工企业对锯泥进行回收处理,废水全部 循环利用,对违法排污的石材加工企业停产治理并进行处罚。集中整治了小淀粉加工企业,每当地瓜等农作物进入收获季节,小淀粉加工点将陆续开工生产,由于小淀粉加工项目生产设备简单,无治污设施,生产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外排,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个别小淀粉加工生产废水已危及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各村部门各部门及时反映这一环境安全隐患,对所有淀粉生产加工项目进行清理整顿,镇监察、环保、工商、派出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工作实效,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工作。

这份文件以龙山镇党委、政府的名义下发各个单位、企业,龙山的地表水质量有了保障。由此,许孝华想到了监管并重的问题。

 

第八章 建管并举的抓手

促使许孝华产生建管并重意识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在宣布担任水利局局长的第三天就让司机开着车到莒县的田间地头查看水利设施,他是纪检干部出身,多年来形成了办事要讲依据的作风。在好几个乡镇的田间,他看到了被人为废弃的水利设施,有的闸阀室倾斜,有的渠道淤堵……也有村民向他诉说水利设施重建轻管问题:“有多少钱也经不起折腾啊!”

他从龙山镇现场会回到局办公室,联想到龙山镇安全饮用水项目的实际,立即召集班子成员和业务科室负责人开会,在大家喜气洋洋的时候,宣布进行农田水利大检查,自查自纠,查出问题,立即纠正。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大家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防止骄傲情绪滋长蔓延。

许孝华有个口头语,叫立即、马上、当下,说的是雷厉风行,处理问题不过夜。水利局的人都知道了许孝华的工作风格,没有一个怠慢的。他要求各个分管局长和班子成员一定要检查到每一个点上,绝对不能有漏查、漏检的,各领队负责人第二天就带队上路了。许孝华说,他的职责就是检查各个自查队的质量。自查队在前面检查,他在后面复检,也就是那一次活动,让许孝华认识到了莒县水利局的队伍确确实实是一支敢打硬仗、敢于自我解剖的队伍。那次自检,确实没有漏检的。

不自查自纠不行啊,仅 2012 年全年开工建设各类工程就有 632 项,投资将近三亿元,其中投资 2992 万元完成了袁公河治理一期工程;投资 3000 多万元完成了 2011 年度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小店、寨里、夏庄、峤山、中楼等乡镇建成了高效自压节水灌溉示范村 6 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3 万多亩,涉及村庄 44 个;还投资 1873 万元,完成了国家规划内 10 座小( 2 )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恢复蓄水能力 300 万立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 1 万多亩,投资 632 万元,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共建成了 16 个自动雨量站点,有效地提升了龙山、中楼、峤山等山区乡镇、 246 个村庄的抗灾预警能力……许孝华认识到,水利工程 60% 的建设经费是埋在地底下的,大量的经费地上看不到,工程质量是关键,审计工作尤为重要!

应该说,莒县水利历来就重视管理问题。日照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莒北山区十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决策后,莒县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规划、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从 1999 年起到 2002 年,利用四年时间,集中力量打一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攻坚战,彻底改变山丘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委员会,县委书记、县长直接抓。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莒北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情况调度。县委明确宣布,集中开发四年期间,十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大干大支持加表扬、小干不支持加批评,不干就撤职”。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来。

山丘区十乡镇按照《山丘区十乡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四年规划》和《一期工程实施方案》,以小流域为单位,坚持治水和改土相结合,治沟和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综合整治,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平原乡镇以青峰岭、仕峤两大灌区渠系配套,机井建设为重点,达到井渠灌溉“双保险”,同时搞好排水工程、道路、林网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南部乡镇以现有工程的配套挖潜和蓄水工程建设为主攻方向,同时搞好治山改土,实现土地升级。

各乡镇都把山区开发作为加快发展的一次机遇,列入了乡镇头号工程。全县共铺开万人以上的会战工程 8 项,投资 500 万元以上的会战工程 8 项,其中 1000 万元以上的 3 项,形成了以莒北开发为重点,以北促南、南北呼应的局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了大包干以来的最大规模、最高水平。

在工程建设中,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谁搞了就是劳民伤财,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犯罪,就要追究谁的责任。各乡镇普遍落实了党委政府成员、管理区书记、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和施工技术人员“五位一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制。要求 100% 的人、在 100% 的时间里、在 100% 的施工环节上讲质量,确保重点工程 10 年内是样板, 20 年内不过时。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了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质量保证期内出现问题的,有关责任人不管调到哪里,都跟踪追究,谁干的活,谁就负一辈子责。

2012 年 8 月,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制定《山东省莒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建设( 2012 年度)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奖惩措施》。成立质量管理机构管理领导小组。许孝华任组长,任向俊、李金泉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聘请项正田、李安英、邱邦武、陈维果、董相德为受益群众质量监督员代表。紧接着,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处印发莒农水建字( 2012 ) 33 号文件,决定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乡镇设立工程质量监督员,具体负责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经过公开招聘与受益群众公推的办法,确定:陵阳镇葛湖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员为李安英、项正田;店子集镇屋楼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员为邱邦武;龙山镇小庄子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员为陈维果、董相德。

由此可见,莒县历来注重建管并重。但是,建管并重是一个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就像套在孙悟空脑袋上紧箍咒,唐和尚必须发现问题就念,不念,孙悟空就走不上正统;不念,就成不了正果。

在检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质量的时候,许孝华采纳了了专家的建议:一排出水阀,建的符不符合质量,就看最后一个出水阀,最后一个出水,说明这一排出水阀都会出水!许孝华如此这般,检查了所到之处的出水阀。此次共查出各类问题 37 处,涉及帽石破损、设施需要保养、闸阀室倾斜等。然后大家坐下来,逐一研究每一项的维修保养问题,确定投资 150 万元解决此次大检查发现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工作就是审计, 在此之前,莒县水利局成立了全市水利系统首个内部审计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机制,实行了县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定期对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公示,内部管理上,逐一对局属单位财务收支、项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同时,许孝华强调的是,要强化预防监督,以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梳理单位和个人的廉政防控点和风险点,建立台账,逐一落实防控措施。自查与审计,让大家的工作处在阳光、和谐、平安、文明之下。

紧接着就是 破解水利管理体制瓶颈问题。许孝华认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重建轻管传统弊端逐步扭转,依法管水、依法管好水利设施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较多。 积极破解制约水管体制改革的资金瓶颈,是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破解瓶颈是组织领导要到位、责任落实要到位、资金管理要到位、建设管理要到位。许孝华说,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监督、高水平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是他必须重视的,因为,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他瞄准的重要抓手是, 把深入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变重建轻管局面、恢复提高工程效益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管理资金来源,破解水管体制资金瓶颈。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多年来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问题。

在莒县采访的日日夜夜里,莒县水利局局长许孝华反复多次给我讲述了他的建管并举措施,给我列举了建管并举的举措: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小型水库管理经费财政补助制度,将小型水库管护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县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保证管护人员基本工资的按时发放,确保小型水库有人管、留得住、管得好;二是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库水源有偿使用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农业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水价,增加水费收入,减轻财政负担;三是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库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和有偿使用机制。山东省有关专家学者在考察、总结了莒县经验时认为,水利局 在工程建设中 , 追求与农村供水相结合,与发展自压节水灌溉相结合,与生产道路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尤其是加固一座病险水库,保一方百姓平安,发展一片节水灌溉,建设一处集中供水,改善一方生态环境,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建设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在建管并重的时候,他强调要让乡镇一级得到实惠和分配权,小型水库管理经费与收益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管理,设立专户、专人、专账管理,实行严格的财务管理、使用、审批和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如此以来,水利局减轻了负担,乡镇一级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许孝华又打了一个胜仗!

第九章 五月的鲜花开满原野

很久以前,莒县人就认为桑园是牛郎、织女的故乡,桑园本不叫“桑园”,只因牛郎在这里植桑树而得名。牛郎,也不姓牛,因他以放牛为生,所以人们叫他“牛郎”。织女,本是玉皇大帝的女儿 ,人称九天仙女,因她厌倦天上的寂寞,眼馋桑园美景,便来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妻,养蚕、织布,人们叫她“织女”。令桑园人自豪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莒北县委在桑园工作过, 1938 年 8 月,中共鲁东南特委(后改为五地委 )成立,驻地就在桑园, 1939 年上半年,鲁东南特委在此举办了两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这里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场,抗大一分校、北海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前身 ) 曾在这里印钞。故而,这里有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桑园人说,战争年代,咱们桑园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有革命烈士。我们漫步在五月的山岗上,触景生情,我的心中默默地吟唱着一首已经有些古老的歌曲:五月的鲜花开满原野,鲜花掩盖着壮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衰亡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桑园镇位于莒县东北部 , 历史上是缺水的山乡,如今水绕良田,植被茂密,鲜果飘香。一片南国风貌。在乡政府驻地,我们看到袁公河自村北流过,东北与王家庄村联接,西北与杜家庄村隔河相望,南与大岔河村和小岔河村为邻。东南有“仙姑山”为屏,西南有黄山为障。许孝华同志说,这里的芦家河村,是水利局的点, 2011 年 11 月 16 日,在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座谈会上,我代表莒县,作为水利部遴选的全国 10 个典型单位之一作了发言,并被出席会议的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做唯一点评。

芦家河小流域是莒县的一条重要流域,系沭河流域袁公河支流,涉及 4 个行政村,流域面积 10.02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 7.56 平方公里。 2008 年,省水利厅将其列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后,莒县加快了流域综合治理步伐。治理后的芦家河小流域,现已呈现出溪水变清、荒山变绿、果香飘溢、环境优美的喜人局面。这个项目已成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典型工程,被省水利厅评为优质工程,并被评为省级休闲垂钓基地。
许孝华告诉我, 小流域治理就是以集水面积小于 100 平方公里的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根据流域特点使用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坡面上修水平梯田,造林、种草、沟道内建大小淤地坝,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各尽其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使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全面而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同时可以充分有效地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做到水不出沟泥不下山。 根据水利部的规定,小流域治理的标准是:治理程度达到 70% 以上,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 80% 以上。建设好基本农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治理前增加 30%-50% 。缓洪拦沙效益达 70% 以上。工程设施拦蓄雨量标准,各地自行规定,做到汛期安全。目前,中国各级开展重点治理的小流域达 7000 多条,总面积 20 多万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芦家河小流域撤掉了垃圾箱 65 处,设立了一处 3600 平方米的垃圾场,实行定时专人收集,集中处理。流域内各村以户为单位划分卫生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并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开展环境整治执法专项行动,先后关停流域上游污染小企业 3 家,拆除养殖场 4 处,消除了污染源。其中,区域内的芦家河村借鉴城市做法,建立了雨水、污水收集排放分离系统,生活污水经地下管网排放到村过滤沉淀处理池,雨水经过地下管道集中排放到蓄水工程。

为巩固治理成果,小流域内实行禁牧禁垦,设立了警示牌和禁垦桩。村里实行规划、种植、管理“三统一”,坚持使用降解地膜、有机肥料,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面源污染管理难的问题。据悉,该村还选派 4 名老党员、聘用 8 名有责任心的村民负责水源工程和生物工程的管护,明确管护范围、职责,减少了林草面积的人为破坏。
我们来到了芦家河,许孝华是这里的常客了,在小流域治理时,许孝华经常过来查看质量,检查进度,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指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对我说:小流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莒县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 3 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4 年来,累计投资达 6761 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88.62 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 38 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86 平方公里,水土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 2011 年 8 月,莒县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已顺利通过验收。

我是研究红色文化的,自然喜欢红色的历史,《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那是一首悲怆的歌,一首引人暇思的歌。如今的五月, 70 年前开放的鲜花今天依旧开遍了原野,但鲜花已远离了翻滚的硝烟,远离了奸诈和厮杀,没有了血腥四溅,没有了痛苦的挣扎。今天的建设者们沐浴在和煦、温暖的阳光下,每一个人都享受着各自的多彩人生,享受着多彩的生活,面对这用无数鲜血换来的一切,所有的劳累、颠簸算得了什么,生活在和平、光明的世界里比什么都好!没有鬼子的扫荡,没有汉奸的狡诈,没有惊人的枪炮声,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

耳畔响起一首久违的儿童歌曲: 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的富强。我们自由地生长在这光荣土地上。我们要学好本领,把身体锻炼强壮。努力努力努力,为了实现毛泽东的伟大理想!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 六月到来了。

 

第十章 槐林五月漾琼花

因为浮来山的旖旎、青峰岭水库的深邃、沭河水的灵性、屋楼崮的深沉、柳青河的浪漫……莒县,这一方灵山秀水,才处处洋溢着春光明媚、社会和谐的美丽景象。

五月中旬,鲁东南的槐树接替了早几天桃花的妍丽,村头上、小河边、山间、地垄边、丘陵下,无处不有槐树花儿的香气。早几天,槐树还羞答答地看着桃花盛开,没几天,她就蓊茏葱郁,枝叶婆娑了。她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在春风中翩然摇曳。很快,她那沉甸甸的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一串串白色的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引来无数蜂蝶,勤劳的蜜蜂高唱着丰收的赞歌来往穿梭于槐树之间,采集着花粉。莒县人说,这个季节生产的蜂蜜, 颜色呈现浅色、味道鲜洁、甜而不腻、有洋槐特有的清香味,不易结晶,结晶后呈细粒状或油脂状,颜色为乳白色,为上等蜂蜜。 而洁白的蝴蝶则寻求爱情,成双成对,借着大好春光,希望生命的延续。有诗赞曰: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莒县的槐树,就是生长于当地的洋槐,这种曾经生长于非洲的植物,在中国已经源远流长了,可见中国土地的包容性。

有人认为,槐,就是望怀的意思,人们站在槐树下怀念远方来人,想与来人共谋事情。我想,这大概指的是本地槐。由于本地槐适宜人们乘荫纳凉,大都栽在门口处、街头上,本地槐没有刺,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槐树由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记得小的时候,我家门前曾经有一棵本地槐,树冠如伞,大人们常常在树下纳凉、说话,槐树下还有几块大石头,天热的时候,坐在槐树下的石头上,迎着南来的或者北来的微风,非常惬意, 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我脑海中关于珍珠山起义、识字班的来历以及神话传说等等,都是在这棵大树下听老人们说的。

莒县城内曾经有一棵老槐树,虽然朝代更迭,老槐树历经数劫,莒地仍有 刘章 墓和 刘章 亲手栽植槐树的故事,那棵老槐树给莒县人留下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的记忆,传说 汉城阳王 刘章 ,是 齐悼惠王次子,齐哀王襄之弟。齐悼惠王刘肥乃汉高祖长子。高祖六年 ( 公元前 201 年 ) ,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 惠帝六年 ( 前 189 年 ) ,齐悼惠王刘肥薨。子襄立,是为哀王。哀王三年, 刘章 到长安入宿卫, 在高后二年 ( 前 186) 被封为朱虚侯, 并以吕禄女妻之。时吕后称制,朝中大权皆握吕氏家族手中。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 刘章 常忿刘氏不得要职,但是, 刘章 以自己的胆识和才华,得到了吕后的信任。 吕后的亲戚常常聚集宫廷喝酒,刘章被安排作管理酒席的官吏。一日,吕后的亲戚又聚齐与吕后在皇宫饮酒,刘章请吕后按军队的管理办法安排酒宴,这一办法得到了吕后的认可。酒过三巡,喝到快醉的时候,刘章申请跳一段百姓种地时的歌舞,吕后问他说:“你贵为王子,怎么会知道种田的道理呢?”刘章回答:“种地的道理我是知道的,道理在于种子埋的较深,种子之间的距离要隔开一点。如果种植的太多,则要用锄头铲除。”吕后听出了他话里的含义,一惊。沉默了很久,过了一会,一名吕后的亲戚在筵席未完之前偷偷离开。刘章声称要离开一会,不久提着离开酒席者的人头回到了大殿, 对吕后及大家说:“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吕后及左右大惊。但前已许军法论之,无法责怪刘章。刘家毕竟是正宗皇族,又加上刘章有凛然正气, 自此吕后的亲戚便不敢在长安城中胡闹了。吕后去世后,她的亲戚造反,刘章与周勃诛灭了他们,尊立了文帝, 因朱虚侯刘章诛吕有功,文帝封朱虚侯户二千,银千斤。诛吕之初,曾计划朱虚侯因功大而使赵地尽归朱虚侯为赵王。当文帝即位后得知其初曾欲立齐王为帝,故绌其功。文帝二年 ( 公元前 178 年 ) ,齐悼惠王子尽封为王。朱虚侯被封为城阳王,都莒 ( 即今莒城 ) 。刘章仕莒二年,英年早逝,迄今逾二千余年。莒县人说, 因刘章生前爱戴百姓,故去世后各地为他建立了很多他的祠堂。如今刘章 留给莒县人争颂的文物有两件,即古槐树和刘章古墓。

城阳景王刘章手植槐在莒县城浮来路中段,那棵大树,在莒县古城生长了二千余年,是一棵古老而又神秘的大树啊,仅仅因影响交通,“文革”期间被伐。人们常叹为可惜。在民间常常听说砍伐古树者,会有报应,但愿刘章原谅了那些激进的人。

刘章 手植槐又称汉槐,据传系城阳王宫殿建成之后, 刘章 在殿后花园中植下此树。老槐树年久有名,记得莒县人找对象相亲的时候,要到县城买衣服等物,媒人会说:到老槐树底下见面!就是指这棵老槐树。没有电话的时候,人们如果需要同行,也指定老槐树下见面。解放前,地下党也曾经在老槐树底下接头,我在《识字班》长篇小说中,就描述了地下党在老槐树底下接头的故事,当然了,汉奸、特务也懂,常常在老槐树底下窥视,侦查、随时准备逮捕地下党。

莒县人记载,这株汉槐干茎虬曲,枝叶扶疏,巍巍两千年,貌似老态龙钟,实则生机盎然。莒州地方志载:“州内有古槐,半体如枯,枝叶繁茂,相传 刘章 手植槐”。此树位于莒城西端,漏底湖北面的浮来路上。是城阳王的象征,据说,莒县在 历史上共有十五位城阳王:西汉十位、东汉两位、西晋三位。第一位受封城阳王的是西汉城阳景王刘章,最后一位受封城阳王的是西晋城阳殇王司马宪。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西汉城阳荒王刘顺,共在位四十六年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西汉城阳哀王刘云,仅一年。 莒县人常常叹息:如今古槐被毁,只留“ 老槐树 底”地名了。也就是因为刘姓封王,莒县的刘姓就多,据说是莒县第一大姓,刘姓人家都说自己是汉刘后裔,且有家谱为证。

县水利局就在老槐树的不远处,许孝华说,他从小就见过刘章亲手栽植的古槐树,无数次的路过,也知道老槐树被砍伐的情景。他说,没办法啊,狂热的人把老槐树当做障碍物对待!在水利文化建设示范基地里,我们可以看到古文化的影子,老槐树记载了莒县文化的历史;记载了莒县人两千年的喜怒哀乐;老槐树记载了莒县人两千年的酸甜苦辣咸……老槐树应该进入莒县历史文化的长卷中。

莒县人认为,山为人之骨,水为人之魂,搞好 水土保持 综合防治,就是保护生命之源,他们努力做到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与项目区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充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入手,使水土保持工程不但办到了沟坡地头,更扎根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真正把水土保持工程办成了“民心”工程。莒县境内丰富的水利自然资源,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巨大的兴水利除水害开发潜力,更是为莒县赢得了一连串的美誉。从北部山丘区,到浮来山脉,从青峰岭水库到沭河下游,从龙山山脉到横山……槐树遍野。我恍然大悟,原来,无论平原还是山丘,槐树是最为朴素、最容易生存的,它们不嫌弃碴子地,不嫌弃山岭地,不嫌弃沟坡地头,只要人类需要,它就会生根,待到五月,洁白的花儿开满人间!在平常,莒县的人们看不出槐树的茂盛,只有在五月里,槐花盛开的时候,人们才发觉,槐树遍地都是啊!

自古以来,人们有感于槐树、槐花的风貌,留下了不少关于槐树、槐花的诗词: 李频送友人下第归感怀: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赵嘏宣州送判官:来时健笔佐嫖姚,去折槐花度野桥。谁见尊前此惆怅,一声歌尽路迢迢。李频述怀: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韦庄惊秋: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黄滔出京别同年: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唐代罗邺曾有一首诗名为《槐花》,全文为: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槐树,可以生长在没有肥料、不长庄稼的环境之中,不争、不显、不低头献媚,无论是本地槐还是刺槐,它们都耐寒、耐热、耐涝、耐干旱,不屈不挠地生长着,在山丘区贫瘠的石渣子地里, 在槐花没有开放的季节里,它们的姿态各有差异,尤其刺槐,给人以古劲、奇特的印象。当 5 月的春风在莒县大地回荡的时候,它洁白的花儿让每一棵槐树变得清秀而又苍劲。我曾经努力寻找莒县人的特征,希望用某种植物来形容莒县人的性格,只是桃花妍丽,荷花清秀,杨树生长太快……这些都不是莒县人的性格,而槐树,不计较土地贫瘠,不计较水份多水少,色调单一纯洁,坚忍不拔,不追求奢华,名利,坚贞内敛,这不就是莒县人的性格特征吗? 槐树算不上什么贵重稀有树种,而且枝干粗放,其貌不扬 , 但槐树有刺,更有花啊,它独有的气质、风范、品德,不正是吻合了莒县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性格的吗?

  请点击继续阅读后续章节>>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