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周恩来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和特点

潘新明/文

 

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都有它的阶段性一样,周恩来书法艺术实践,也有一个从学字奠定基础,到求变、定型达到成熟完美的过程。从周恩来大量遗墨看,主要有楷书、行楷和行草三种,同时周恩来还有劲美的硬笔书法。从发展时序看,大体可分为奠基期、求变期、形成期、完美期四个阶段。这四个形成和发展阶段是相对的,在奠基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定型,定型中有完美。周恩来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的书法艺术也是一样,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书写,求变创新,改进完善,最后达到定型完美,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继承传统,奠基期

(从 1903 年五岁起,经过在东北上小学,到 1917 年十九岁,天津南开中学毕业)

周恩来出生在败落的官宦家庭,周家的经济败落了,但对孩子的文化教养却更严格了,希望在下一代更能兴旺发达起来。

这一时期是周恩来从文化启蒙到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从书法的角度讲,是从认字,学习写字到练定了一定基础的时期。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他已经练就了笔画平正规整、点画分明、字形端正、结构严谨、繁简得宜的楷书和优美的行书,为周体书法奠定了非同一般的基础。

周恩来不满 8 个月为给病危的周家老四冲喜被过继周贻淦做嗣儿,两个月后,嗣父不幸早逝。自此,年幼的周恩来就由年轻守寡的嗣母陈氏精心抚养。陈氏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文化教育,性格温和娴静、才学出众,善书画、好诗文,待人诚肯、办事细心,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女子。丈夫辞世时,她年仅二十二岁,丧夫之痛,收子之安,使她视周恩来胜如亲生儿一般。她深居简出,安身立命,育子情切,教子有方;既是周恩来的养母,也是他的首位得学严师。周恩来既是她的养儿,也是她终生生活的依托。所以,陈氏爱儿之心,望子成龙之切更胜于他的亲生母亲。她为抚育和教养年幼的周恩来倾注了全部心血。周恩来的小名叫大鸾,在二三岁时,嗣母陈氏就开始用通俗的唐诗、宋词代替催眠曲教年幼的周恩来呀呀学语,常教的诗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以,周恩来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了。四岁时,陈氏就教他识字,用小手画字。开始时,她每天教小恩来五个字,一个月数下来,在检查恩来的记忆能力时,他瞪着两个炯炯有神的大眸子,一口气能把 150 个字从头流水般地背到底。陈氏惊奇地发现周恩来的记忆能力相当强,具有入声不忘之力,使她高兴地热泪盈眶。

周恩来 五岁起学日练百字。

陈氏对周恩来除了在家教育外,又送他进家塾读书写字,取学名恩来,字翔宇。

少年周恩来练字很用心,有毅力。自陈氏将他引上练字之路后,他就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为了把字写好,他常站在方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自觉地接受书法意识的启蒙教育。后来,在完成课业之余,陈氏规定他每天坚持练习一百个字,而周恩来对妈妈这一要求十分乐意接受,常常是自觉练习、自觉检查字写得好坏;无论多忙多累,练习从不间断,字写得不好决不罢休。有一天,陈氏带周恩来到一个亲戚家去出礼,因路途较远,这家亲戚就一再挽留他们过夜,不让他们母子当日返回。而周恩来为了不荒废课业,左扯右拉母亲一定要快些返回。一直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们母子俩才挣脱出来,到家已是二更天了,虽然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周恩来早已筋疲力尽,上下眼皮光打架,呵欠不离嘴。陈氏见到这个情景,连忙为他铺好床、放好被,但他扔坚持练写一百个大字才睡觉,并说:“不,妈妈当天的事情当天了。”周恩来挣脱了陈氏妈妈跑到水缸前打了一盆凉水,把头埋在冷水里,然后,再有干毛巾使劲擦干。瞌睡虫一下子被赶跑了。他浓眉一展,大眼一亮,对陈氏说“妈妈,您先睡吧!一百个大字今天一定要写、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 ”

陈氏深知周恩来的犟脾气,她拗不过他,为了节省时间,只好为他研磨,让周恩来快些把一百个字写好,好早些休息。

一百个字刚刚写完,陈氏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周恩来手中夺过毛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皱着浓眉,仔细看着那一百个大字,认真地说:“妈妈,你看这一百个大字中有两个写歪了,这两个字要重写!”“大鸾,你……”陈氏有点生气了,她不高兴地把毛笔递给恩来说“把这两个字写好,就去睡吧!”

周恩来的白嫩的小手又挥起毛笔,饱蘸墨汁,把那两个字又认真地写了三遍,直到自己满意了,他才拉着陈氏睡觉去。

1910 年春天,十二岁的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三堂伯周济渠来的东北,这是他在艰难生活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选择,也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 1912 年 10 月,周恩来挥笔写了篇题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的作文 。 这篇书文并茂的作文,当时以惊天动地之势轰动了全校,后来成为上海编译局出版全国学习的范文,除了他的思想、文理惊人外,自不必言,书法也是一流的。

周恩来在东北上小学时期,品学兼优,作文和书法每学期均为全班第一。 1913 年,十五岁的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饱满的热情,充满了自信离开了沈阳,随着伯父周贻赓的工作调动一起搬到天津。东北小学三年的生活和学习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在 1913 年 7 月恋恋不舍离开沈阳的老师和同学时,给已经考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学同班同学郭思宁题写了“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赠言的书法作品。 (附右图)

这是周恩来传世最早的一件墨宝。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已经奠定下了不平凡的楷书、行楷的基本风格。这是一帧行楷作品。从内容上看,立意宏大,表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在为国为民,以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生火热之中的远大抱负,并且对远大的前程充满着坚强的信心,其铮铮誓言可以动天地、泣鬼神。人常说,“诗言志”、“书言志”,这幅珍贵的早期墨宝,正是周恩来宏图大志的心态写照。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尽管它还不是一帧成熟的作品,但已经有一定功底的艺术品质。

周恩来书写这帧题词时年仅十四、五岁,从立意到布图都有一种创新的精神,他在继承中国书法传统的同时,又没有被传统所束缚,而是以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新的意境和精神鼓舞。这是少年周恩来最早的永放光辉的一帧传世书法之作。

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了他从 15 岁到 19 岁风华正茂的岁月。这四年是最珍贵的黄金时间,而对于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说就更加不平凡。从南开毕业时,学校对他的评语说:“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曾代表本班与全校辩论,于全校文试夺得首席,习字比赛复列其名”,周恩来在四年中取得成绩最大,受到荣誉最高的则要算他一次全校作文比赛中,以书文并茂,名列榜首了。不过,这项成绩的取得也是他纪念艰苦奋斗的结果。

当时,南开学校确实对国文十分重视,每两个星期做一次作文,经常对学生进行书法训练,写得好的书法作品经常被挂在显著的墙上让大家观赏。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恩来的楷书。如下图

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留下有 56 篇作文手迹,作者曾从中选字放大编辑出版了一本《周恩来楷书字帖》。著名书法家 景舜逸先生说:“我拜访了航空科技专家杨常修老先生。在闲谈中,杨老打开一本字帖让我看:“你觉得这个字写得怎么样?”我看后随即说:“写得很好,笔画刚劲有力,凝重秀劲,有魏碑字之气息,且赋予新意。字的点画长短、粗细形状准确而精致。笔画长一点不行,短一点也不可。结构上开合有度,主笔、主部层次分明。寓刚健、秀逸于端庄之中。”杨老说:“你看谁写的?”杨老合上书,让我看书的封面——《周恩来楷书字帖》。杨老继续说:“这是周恩来 15 岁至 19 岁时的楷书作文字的放大”。我心强烈一振,想起了《中庸》中的一段话:“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希腊哲学家赫拉史利特说的:“性格就是命运”。

青少年周恩来是一位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淘气、生性温和又不惧权势,具有振国大志的灵童。在勤奋中有坚强的毅力。从社会环境看,经常生活动荡不安,在困苦中度日,知其在苦难中磨练,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更激励了他奋发图强的伟达抱负。英国有两句谚语说“伟人必有伟大的抱负,伟达的抱负成就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就是那些伟大人物的国家,伟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年幼的周恩来就有远大的理想,从小就自觉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周恩来实现了他的远大抱负。从家庭情况看,尽管嗣母抚养周恩来受尽了艰难困苦,但同时为周恩来的健康成长和实现伟大的理想铺平了道路。年幼的周恩来所思所做都是嗣母所希望的。嗣母的为人为事的学识,理想在周恩来身上得以实现。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为青少年周恩来铺设了前进的阶梯。当然最重要的是周恩来本身的天资和后天的自觉发奋图强的努力。从书法角度看,少年周恩来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更明知,练好一笔字是出人头地、将来做官干大事业的敲门砖。当时的文人,想考官首先是练好字。所以周恩来的书法是东北小学到天津南开中学都是学校的佼佼者,不仅文章名列前茅,夺得首魁,书法也复列其名。他人小志大,文思敏捷,笔下功夫非同一般,在当时,就是在今天同等学习的孩子也是难得的。

二、发展传统 求变期

(从 1918 20 岁去日本留学,经过五四运动,到 1924 年, 26 岁旅欧回国)

周恩来去日本留学,经过五四运动,到旅欧回国这六年间,使他从思想和行动上由一个踌躇满志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其书法也在变革、创新的道路上求索。这期间,他很少再写工整楷书,主要是以一种自由洒脱的行书体为主,但书体变化较大。如果说,他在中小学时期,以练习楷书为主的话,这一时期已经在实用中不断地探索自己的书路。其特点是多用传统的竖式写法,竖成行,横无列,用笔侧圆兼备,排列整齐有序,多撇伸捺缩,长横鲜明。大章法气势磅礴,恢宏巨大。

1917 年 8 月 30 日 ,周恩来留日前给郭思宁同学写下了“志在四方”的临别赠言 (如右图) 和“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预言,落款之名皆为翔宇”。“翔宇”是周恩来少年时的别名。从这两幅珍贵墨迹的内容和形式看,他已经有意识地使用书法艺术的造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趣和宏图大志,生动地表达了他立志献身于救国救民,寻找革命真理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把这两幅墨迹放在一起对照来看,不难看出两幅作品无论从用笔、造型都大相径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如左图)十一个大字更接近于四年前写的“万里前程指日登”,体现了他初向嗣母陈氏学书,继而又在私塾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用笔纯雅,造型秀丽中有古朴;大小各异,姿态纷呈;楷中见行,行中夹有个别草笔,给人一种匠心独运,寓意深远,遒劲有力,出手不凡之感。再细观之,十一个大字布为竖式两行,前五后六,前大后小。特别是打头“愿”字写得特别大,落尾“时”写得又小,几乎“愿”比“时”大出十倍以上;在这两行字的逐个排列中,从上到下,按照书写顺序,一字比一字略小的列队而下。似乎体现了当时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发奋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但当时社会一片黑暗,马列主义还未传到中国,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怎样去实现拯救于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还未找到良策,前途渺茫,困难重重。尽管如此,他以不平凡的伟人锐目,大胆预言,相信“中华腾飞”之时一定会到来。当时,他仅是一位十九岁的热血青年,能有如此胆识和深邃远大的预言实属大天下不凡之奇人奇才。他这种伟大的思想和毛泽东在 1930 年 2 月 5 日 革命斗争十分困难的时期提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周恩来提出这个语言比毛泽东提出星火燎原还要早 23 年。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既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同时,又是向黑暗旧中国的宣战书。当时,他尽管势单力薄,还是一位莘莘学子,但他相信事在人为,预言旧中国必然灭亡,光明一定能冲破黑暗,号召青年同学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迎接中国光辉灿烂的明天。后来,历史已经给周恩来的预言作出了结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十二年的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已经成为伟大预言的历史佐证。

从纯书法艺术欣赏角度看,周恩来的书体当时还处于打基础时期,书体也在多变之中。能作为代表他当时书法水平的要算“志在四方”四个大字。

在南开中学期间,周恩来较多地学习颜体书法。“志在四方”四个大字明显地体现了颜体书法刚健浑厚、严整方正、雄阔大度的特点。

周恩来这一时期书法代表作选两例:一是《 切磋集》

《切磋集》是周恩来 1918 年留学到达日本后,为挚友王朴山精心保存的《南开师友赠言录》作的题记 (附右图), 表达了他对师友情谊的珍视。从这篇《切磋集》看,其字势仍保持着楷书的方正结构,但已不是楷书的阵营,突出的特点是:整篇布局美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一副作品的整体首先给观赏者第一印象”。这幅作品“切磋集”三字取大,且高出一字,最后一行的“中”和“切”字基本取齐,在“集”下两行小字并列,落款中的六个字与其排齐,给人一种完整、美观的感觉。由此可见,周恩来在作书前是很重视章法的。从结字看,撇往往向左下伸长,如“蹉”、“周”、“九”等;捺笔多缩短,或缩成点 , 如“东”、“来”、“余”其中“翻” 字更为趣。长横多向左延伸,如“集”、“乐”、“六”等。点法和钩法也都自然,别有风趣。从书体看,有“二王”根基,有“颜”、“柳”风貌,守旧的几乎扫之已尽,完全成了一种新面貌、新风格。

其 二、这一时期的主峰代表作还应算留日两年后所潜心题诗《大江歌罢调头东》。他的书法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从他的墨迹可以看得出,他在追求思想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磨练书写能力和追求着书法艺术的创新。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 1917 年 9 月由天津东渡日本留学时,抒发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远大抱负的自作著名诗篇。全诗共有四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不酬蹈海亦英雄。”

1919 年 4 月,周恩来留日 回国前夕,和他同在日本的张鸿诰在东京为他饯行。席间张铺开了事先准备好的宣纸,请周恩来题诗留念。周恩来即挥毫将这首七绝题写在 96 公分长, 30 公分宽的横幅上,并在诗后写下 “ 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 ” , “ 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 ” , “ 书此留为再别纪念 ” 等字句。同时他还写明书赠此诗也是为了 “ 自督 ” 。 作离别留念。 (附下图)

单从书法的角度看,周恩来这幅作品已在“志在四方”以颜体为基本根基的基础上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成为周体书法基本造型的定型风格。

从书作时间看,《切磋集》早于这帧《大江歌罢掉头东》约一年余,两帧作品放在一起看,差异确很大。《切磋集》虽然也是一种题辞,也着意向书法艺术的方向升华。这帧作品可以视为向周体书法艺术的一种过度体,而周体书法艺术的特点已经显露,它已经闪跃出周体书法艺术的光彩。

《大江歌罢掉头东》属于行书,主文部分写得较为工整,行书中楷意较浓;落款部分写得更为潇洒灵活,(原本有落名盖印,保管者为了防敌人搜查而裁掉了。)是青年周恩来用以表达自己要深入精细地学习和研究邃密的社会科学,用以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不惜牺牲一切的酬志篇书法作品。这一鲜明而伟大的立意非常明确,气势磅礴,用笔遒劲,构图和谐,结体严密,章法得体。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原诗留在日记内扉上的墨迹中是“不酬蹈海亦英雄”,在书赠张鸿诰时已改为“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不”改为“难”的一字之改,包含了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个“难”字概括了他旅日时的心境。这幅作品属于以颜字为根基的周体书法。周体的新风格已见基本态势。所以,它是周恩来一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这帧诗书珠联璧合的书法作品总体看。

以圆笔为主,兼用侧笔,取体偏长,伸撇缩捺,书写疾速。横、竖、敝、捺、点五个基本笔画落墨着实,起收得当,既有浓厚楷味,又有灵动的行意;既有颜字的笔意,又有匠心独运的周体特征。

结体姿态纷呈,用法灵活多变,创意性很强。它已经是建立在颜字为根基而又别于颜体,令人耳目一新。

多取起笔藏锋,收尾顿裹,用笔厚重,侧圆兼容,左低右抬之势。 撇捺 左右开张,长撇含蕴俊俏的弧曲身段,捺笔具有一波三折的跌宕英姿,相互配合,显得十分优美和潇洒。

结体 线条重而不浊,稳实均衡;细而不弱,骨气充盈;违而不犯,配合紧奏;离而不散,宫紧技伸;平中寓斜,以斜取正;密而不臃滞,疏而不松散;矜持而不造作,跃动而不轻佻。平正中寓欹侧,对称中见揖让;敛展弛张,刚柔相济。给人一种务实、纯朴,稳健,而又具有大家风范之感。

大章法取纵有行,行气流畅;取左移右,具有摇曳摆动的风姿。横虽无列,但不彼此拥挤乏序,却在左顾右盼,避犯就和的揖让为邻;长短笔画配合,高扁结构相掺;虽不求划一,但能浑然一体;大小形体和轻重笔调时而参差相间,使错落有致;字字独居,不作丝连,然则笔断意连,上下气韵贯穿。整体布局,点画呼应,字字有形,随形取势,依势生情;全篇灵动,隽雅酣畅,具有动势美,平衡美,和谐美,工夫美,欹侧美,擒纵美,集优美和天然美的艺术感受。

这幅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出颜又非颜体,奇异地脱去颜、魏楷笔画中的原体“外壳”,把周体的精粹的“内核”巧妙运用于行书之中。这是周体个性化的突出体现,也是周恩来书法艺术独具匠心的创举。

三、跳出传统 形成期

(从 1924 年旅欧回国, 26 岁投入革命斗争到 1949 年 10 月 1 日, 51 岁时全国解放)

周恩来从旅欧回国投入革命斗争到全国解放经历了疾风暴雨式革命斗争 26 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为促进社会的沧桑巨变中一直是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更多的时间是用自己的智慧,行动和笔杆子指挥作战。可以说,他走到那里,笔墨就跟到那里,即使是在紧急的时刻用硬笔书写,也同样锤炼了他书写的功力。在这 26 年中,他在原来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执意和形势迫使他摆脱传统束缚,充分发挥和锤炼了周体书法的革新面貌。在此期间,他的题词、文稿、书信、电文等都是在为革命斗争的服务中产生的,是战火中留存下来的墨迹,既有指挥枪杆子冲锋陷阵和敌人拼搏的流笔墨迹,也有为做统一战线工作,和国民党上层人物以诚相待的潜心之作。从这些浩瀚的墨迹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周体书法在这 26 年已经跳出了传统,从学子时期的无我阶段,已经发展到风格独特、造型美观、人见人爱的全新阶段

1925 年 5 月周恩来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此对敌斗争中,他一方面领导工人对敌武装斗争,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农民运动,培养农运干部。

就在这时,他亲笔写给兴宁县罗师扬搞好农会的指示信。 (附部分图) 给我们研究了解这一时期周恩来的书法,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这封信的墨迹是周恩来的书法中少见的一帧行草作品,有 180 余字,是用毛笔书写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用笺纸上,每页 8 行,每行 14 个字。用笔十分娴熟流畅,文思敏捷,一气呵成。字字以行草出面,结体规范,遒劲有力,小章法完美无缺,大章法浑然一体,行笔如鸟飞之健美,落纸见潇洒秀丽而又浑厚深邃之功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这封信的墨迹,已在原有的基础上大步升华,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1934 年 1 月 21 日 ,周恩来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奋笔为红军烈士题写了纪念碑碑文。内容是:“红军烈士们的英勇血迹,凝结成铁的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力量,写下了国内战争光荣的历史。现在我们正处于革命与战争的烈火当中,我们要继续烈士们的牺牲精神,为苏维埃在全国的胜利,奋斗到底,为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流尽最后一滴血。”连同落款、标点共计 126 个字。周恩来用毛笔以苍劲有力的书法大作撰写的碑文,是在红军极端困难的时刻书写的,立意深远,用笔凝重,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其艰苦奋斗、拼搏到底、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跃然纸上,行行中轴笔直,字字独立,清新美观,周体书法风格的基本面貌已经显而易见。再微观其妙,用笔沉着稳健,以行楷为主,但每个字都给人一种动态感,动中传情,它告诉人们,红军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它凝结成战胜敌人的无穷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到底,为消灭帝国主、国民党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帧作品也是周恩来自投入国内革命斗争实践后潜心撰写的一帧最重要的题词。在 1925 年到 1935 年这十年间,周恩来留下的墨迹很少,是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会像红军的光荣历史一样流芳百世。

在八年抗战中,为了 动员人民抗战到底,周恩来留下了近三十多帧珍贵的题词和较多墨迹。 如“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等,周恩来还经常通过各种关系向海外华侨写信,发动广大侨胞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以解决我党的抗战经费和抗战的必要物资,如 1939 年 1 月,周恩来为旅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第三次筹捐抗日军饷题联“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题词“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一切献给祖国。”这两帧题联和题词是周恩来在重庆落墨的,题联、题词传到海外之后,国外华侨和爱国的华人深受鼓舞,不少华侨慷慨解囊,以雄厚的资金援助国内的革命斗争。同时,周恩来用笔遒劲、落墨厚重、立意远大,造型美观的书法艺术深受华侨的敬佩。

正当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国共二次合作谈判之时,蒋介石背信弃义,于 1941 年 1 月 17 日 深夜,公然制造“皖南事变”,身负重任的周恩来以极其愤慨的心情和机敏超群的智慧提笔而挥,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附下 图) 和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附下 图)

这两幅震惊世界、揭露阴谋、唤醒人民、扭转乾坤的书法作品,当日刊登在《新华日报》第二版和第三版上,使“皖南事变”的真相及时大白于天下。

尽管这两幅作品实质内容只有二十五个字,但它像革命性的炸弹一样引爆,“皖南事变”的阴谋真相被揭露了,并向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周恩来在斗争关键时期的这两幅书法墨宝,立意深刻,用笔遒劲,力透纸背,结体自然,挥洒如流,字字充满了战斗精神,成为我国书法史上最具有战斗力的书法佳品之一,它会永远记忆在人们的心目中。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是 1949 年 3 月 24 日 至 4 月 3 日 召开,当时正处于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为团结教育广大妇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周恩来精神一阵,提笔一挥写下了“努力生产,打破封建”八个大字 (附下图) ,它像一道强大的进军令召唤全国妇女向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目标奋勇前进!

“努力生产,打破封建”是一帧用笔精到、造型美观、遒劲力健、造化超群的不凡之作,创作这帧作品时,周恩来刚过知命之年。 50 出头的人,正是人生精力充沛,各方面都已经成熟的人,对书画家来说, 50 岁是一个步入成熟期的关键年龄。它具有书画家成功与否的里程碑意义,作为经历过各种复杂情况的一代伟人周恩来,这个时候的书法已经千锤百炼达到自己近乎完美的程度。

细观这八个大字,既有祖传书圣王羲之的秀丽笔意,又有颜柳筋骨,取势正中有斜趣,特别是“努力生产”四字,正斜相映,主轴笔直,给人一种笔力扛鼎,精气丰满,超群绝伦之感,周体书法独特风格的成熟感已跃然纸上。

耸立在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南面的碑文由毛泽东撰文,周恩来题写。碑文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

碑文以竖式写成,共分六行,书写在特制的作文式大格纸上,每行三十九格,第一行为碑名,第二、三、四、五行为正文,正文共三句话, 114 字,没有标点,第六行是落款,据当时制作的雕塑专家刘开渠同志回忆说,纪念碑正在修建时期,总理曾几次亲临视察,询问工程的进展情况,在一次视察时,总理把写好的碑文亲自带来交给他,并谦虚地说:“你看写得怎样?”,还说:“为了写好这个碑文,我还练了字,写了好几张呢!”刘见总理没有署名,就请总理签上名字,总理说:“我不署名了”。今天纪念碑上没有留下“周恩来”三个大字,但纪念周恩来的巍巍丰碑却永远矗立于亿万人的心坎上。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他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深情,经多次练字,最后提笔直书,一气呵成。其主要特点是:

一、气势雄伟,巍峨俊健,横竖成行,字字独立,特别是竖行长而挺直,中线突出,首尾连贯,通幅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魄力雄强,精华蕴藉,神韵饱满,大气磅礴之感。

二、笔画多藏锋而入,运笔畅达有力,收笔顿挫圆润,线条浑融含蓄、外柔内刚,峻厚丰满、遒劲,含有王风魏趣,颜趣筋骨,起笔收笔坚实,首尾圆合,行笔匀停浑穆,雄浑之气一应溢于毫素。

三、结构雄浑沉着,端庄凝重,法度严谨,浑然一体。个字重心平稳凝重,形态变化有律,点画呼应自然,笔笔完整,浑厚有力,疏密相间,显得方整而有灵动。整体如军人列阵,武士劲健。

四、以楷笔法为主,兼有行意的书法佳作,也是他书法艺术基本功的体现,学书先从楷书入手和“学书先学颜”这早已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他能有如此雄厚的楷书功底,足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相传,周恩来为写好此碑文,每日黎明即起,迎着初升的曙光,吸着新鲜的空气,潜心练字数月,共写成九十余稿。充分体现了他对缅怀先烈的真诚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的精神。周恩来生前十分关心书法的发展,曾明确指出,书法是一种艺术,这个碑文,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正像书法家们所说,周恩来的书法思虑通神,志气平和,骨气充盈,魄力雄强而风范自远。

 

四、人书俱老 完美期

(从 1949 年 10 月 1 日,五十一岁到 1976 年逝世)

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万事代办。但为了工作的需要,周恩来在百忙中还是更加注重了书法的练习而且书写的要求和机会越来越多,留下的墨宝除了近百件珍贵的题词外,另外有浩如烟海的文稿、批示等手迹。苍劲雄伟、神韵饱满、笔笔完整、浑厚有力、首尾连贯、通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令亿万人观之称道,瞩目敬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实际上是周恩来开国以后写的。因为碑文的落款是 1949 年 9 月 30 日,为了和碑文时间相一致,笔者把它划分在周体书法形成期的作品。

1950-1960 年,周恩来用毛笔书写较多, 1960 年后期到 1970 年代前期,就多用铅笔批文,偶有用钢笔书写的,少有用毛笔书写的。最晚用毛笔书写的是, 1967 年 7 月 5 日 在病中为 泰国总理克立·巴莫时书写的“毛主席教导 中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建国后的二十六年间,周恩来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完美期。在此期间,周恩来书法横写式多于竖写式,横式惯取欹侧之势,成为横有行,竖无列的基本态势。 1956 至 1966 年十年间,是周恩来书法顶峰期,最完美的是一九六零年前后的一些作品。

1950 年周恩来给中央民族访问团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人民公敌,实行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和人民自卫,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有爱合作的大家庭。” (附上图):

周恩来这一浑穆端庄、藏筋抱骨、遒丽劲健而又纯朴坦实的题词,立意宏大,对于稳定全国各民族团结,促进新中国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国各民族的头目和文化人,都为新中国的总理如此英明的决策和高超的书法艺术所倾倒,全国人民对此心悦诚服。这帧题词连同标点、落款近 100 字,其本身就是一种大团圆的百字令书法珍作,采用了中国书法传统的竖有行、横无列,自右而左的写法,全幅共写了六行,行距均等,每行上下字距适中,中线笔直,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整幅属行楷书体,静中有动,字字珠玑,如百数军人列阵,威武雄壮,团结一致,既步调一致,整齐化一,又各有优美姿态,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民族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决心和意志。

书写这幅作品时,周恩来 52 岁,对于伟人周恩来来说,这时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新中国诞生了,大业已成;书如其人,他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同步。在他的前半生中,在追求事业成就的同时,同样在追求书法艺术的成就,因为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来说,毛笔的书写能力正体现着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周恩来这时的书法艺术已达到气势、骨力、神采、意韵等诸方面完美的境界。这幅题词可以成为他完美期的初期代表作。

 

周恩来为学习雷锋书写了三个题词。

首次为学习雷锋同志题词是在 1963 年 3 月 5 日 ,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之前,题词称赞:“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附上图)

第二次题词 3 月 6 日全文是 (附上图) :

“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周总理的这个光辉题词,是对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的深刻阐述,也是对雷锋精神实质的高度科学概括。这四句话,不仅是周总理对雷锋同志的高度评价,更是周总理自己革命一生的光辉写照。

第三次, 1964 年 10 月 10 日,手书《雷锋日记》选句 (附下图)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般,

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周恩来同志手书雷锋这则日记,又进一步把学习雷锋的活动引向深入。

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周恩来三次题词学习雷锋同志,这说明他的思想和雷锋的精神发生共鸣。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这三幅题词都是横写式,取势以正为主,略有左斜,笔笔精气饱满,遒劲着力;每个字清晰美观都以行楷写成;特别是“雷锋”、“风格”等字,非同凡响,给人一种笔力扛鼎,力透纸背,既“秀”又“雄”,既有深邃的传统古法韵味,又有创新的时代精神。“周体”书法的新风格体现得十分充分,可以看作是他书法艺术完美期的顶峰代表作,将永远成为人民爱不释手,永不忘怀,同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的传世精品。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周恩来同志的三幅题词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从书体看,这三帧作品都属于行楷类。作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它是用毛笔书法创新的横写式。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的写法由竖排式改为横排式,作为书法艺术来讲,横写式无疑体现了新时代书法作品的新形式。周恩来这三帧横有行,竖无列的书法作品,宏观览形,行与行,字与字之间格调和谐,布阵舒展,典雅大度,赏心醒目,给人一种愉悦明快的优美感。

其二,微观其妙,周恩来这时用笔十分娴熟,得力、潇洒,逆来转往,挥毫自如,使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首尾呼应,疏密相间,韵律灵动;布白与守黑恰当分割,比例适度;主文与款式设计合理,照应得体。

其三,再细观之,每个字的小章法布局都十分合理、舒展自然,笔笔各有其势、韵、律,灵动中充满了苍劲,稳健中体现着活泼;点画圆备流畅,方毅浓郁,藏筋抱骨,血肉调亭,峻峭洒脱,遒丽劲健而又浑厚持重;间架稳实,形体匀称,态势新颖,骨清神闲,率真自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其四,这三帧作品也各有略微不同的风格。“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写得最早,从字迹上可以看出,书者当时的心情非常兴奋,落笔自如,字字如钢铸一般。其用笔方圆兼之,以圆笔为主,取势正中略侧。

在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学习之后, 3 月 6 日周恩来很恰当、适时、全面地提出学习雷锋的主要内容。这帧题词,周恩来的态度十分认真、郑重其事。从字里行间看出,学习雷锋的决心和毅力。他已经看到,将在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新高潮。

10 月 10 日 ,周恩来手书雷锋的日记写得更为活泼,行书中略带草笔,取势更加侧动。他希望将全国学习雷锋的活动更加推向新的高潮。这三帧作品,已成为周恩来人老书老非常完美的重要代表大作。

最后留墨 鞠躬尽瘁:

1975 年 7 月 5 日 ,周恩来在医院疾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用毛笔书写了“毛主席教导中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苍劲有力的题词大作。 (附右图)

这幅题词具体形成过程,后有更多同志回忆说: 1975 年 6 月 30 日,周恩来抱病会见了前来访华的泰王国总理克立·巴莫,在谈话中,周恩来对克立表示,不管中国将来如何发达强大,我们坚持不称霸原则,非常希望东南亚成为和平区,这不是容易的,需要长期斗争。克立对周恩来抱病在医院会见他,十分感动,他说:“我很久以来,一直敬佩阁下,我一生中愿望不多,但是,想亲自见到您,是我的一个宿愿,今天实现了我的愿望,感到很高兴。”说着,他拿出一张纸来,请总理给他写几个字,并说:“回去后,我把它镶起来,留作一生纪念。”周总理欣然同意,但说:现在我心脏不好,写字时发抖,在安静的环境下写,写得清楚些。明天签字时送给您。克立告诉周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同他会谈时说到了中国不称霸问题谈得很好,“我要把这它告诉泰国人民,告诉子子孙孙。”这时周总理想起了克立刚才“写字”的要求,高兴地说“我会写几个字”克立听后情绪十分激动地对周总理说:“我很高兴总理能把这些话写上。我要复制几份,让孩子挂在脖子上,使他们永远记住。”题词怎么能挂在脖子上呢,有经事人对此解释说:“意思是把总理的题词秀在领带上,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第二天, 7 月 1 日,中泰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总理同克立总理签署中泰两国建立公报,揭开了中泰关系历史的新篇章,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出席签字仪式,签署的最后一份外交文书,也是外交工作的一大贡献。

签字仪式上,周总理没能把题词交给克立,克立离开中国时也没能给他,这是因为病情无法使周总理平静下来,当时参加接待克立的刘永兴总领事说:“联合公报签字时,总理的手抖得厉害,‘周恩来'三个字写了好半天才落笔。”

7 月 6 日 ,克立离开广州回国时,陪同的华国锋副总理就周总理题词一事专门向他作了解释并表示“总理的题词将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或建馆(建立中国驻泰使馆)小组带给您。”

周恩来在静下心的时候,着意写下了这幅珍贵的题词。既满足了客人的要求,又宣传了中国的基本国策,也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这是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身,为追求中国书法艺术终身的一代伟人,周恩来给人们留下的他最后一帧珍贵的绝命毛笔书法,其意义深远,流芳千古。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毛主席教导中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已是周恩来人老书老,完美期的最后佳作,他书法艺术的高峰期是 55 岁到 65 岁这十年间的作品。但这帧作品毕竟是积周恩来终生心血的流墨,无论从用笔、大章法、小章法,每个字的造型,以至每个笔画都闪耀出不同凡响的光彩,其和谐美、平衡美、工夫美,一气天成的神韵美等艺术特色跃然纸上,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耐观性和思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周恩来书法艺术的特点

 

 

周恩来书法艺术的品质也像他的人品和学识一样受到人们的敬慕。概括起来有十二点个特点,:

•  时代呼唤,读书练字

研究中国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不同的历史时期书法的表现内涵和形式总带有时代特征,但共同的特点是我国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艺术。可以说从古至今,有志的中国文化人都把习练书法作为体现文化才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周恩来的家人亲朋及他本人更是深知此道,当时无论是家人的文化意识和对孩子的前途投向以及他本人的意愿都是走读书进取之路,所以他从小就练就了一手特别出众的书法,在同辈人中少有的写得好字的书法佼佼者。在南开上中学时多次的作文、写字比赛中名列前茅,得到校方的表彰和奖励,其书法作品在同学之中传观,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二、热心投入,基础扎实;

周恩来从小生活在书香门弟的家教和校教中成长,到父辈虽然家境衰败,但家教并未放松,寄周恩来长大后能有大的发展。他在追求书法艺术的征途上奋斗不息,特别是到东北上小学、天津南开上中学之后,在接受先进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多种的书法教育,学过多家多体,然后以“革新”“革心”的精神,学优取优集优创优,形成了周体书法的优秀风格。有句谚语说:愿意干的事再难也不觉苦,兴趣和热心投入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周恩来青少时学习书法不仅受过严格的家教、校教,而且特别聪明,具有过目不忘之功,对学习书法非常热心投入,习练书法刻苦用功,不分寒暑,坚持不懈;他不仅有天资灵性,而且有超人的意志和恒心。年幼时日练百字,一个字写不好都不放过,都要反复写,直至写好为止。所以周恩来从青少年时代不仅练就了坚实的腕力、臂力、指力和驾驭毛笔的能力,而且具有了对中国汉字结构很好的把握能力。后来在实践又经过长期磨砺,使周体书法在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生长出来的一支辉煌灿烂的艺术奇葩。

 

 

 

 

•  用笔娴练,挥墨抒志

周恩来完全熟练地掌握了书写书法的笔法,其用笔娴熟,露锋、藏锋、逆锋、裹锋并用,方笔圆笔并用,他的字十分耐看,看上去不方不圆,又亦方亦圆,时而体方用圆笔,时而用方笔而体圆,对方圆的用笔技巧已到炉火纯青地步。青年时期的楷书用露锋较多,早期不仅学过王字,而且十分用功;后来学了颜体、魏碑等。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最后落足颜体根基上,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突出风格的周体书法。成年以后其用笔更加灵活多样,用圆笔较多,时日方圆方圆兼用,挥洒自如;时有用笔如刀,痛快淋漓。

•  立意鲜明,大公无私

周恩来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只讲奉献 , 从不索取 , 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 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自从他树立了为共产主义献身之后,终生目标就是为创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他一心放在工作上,完全放弃了显露自己名利的一切欲望。他鞠躬尽瘁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一切。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书法墨迹也不是有意的,大多是不得不作应时之作,大量的文稿、批文、书信在落笔时除了内容极为认真外,在书写方面并不讲究。周恩来在书法方面尽管如此地不显露自己,但他传世的这些偶尔露峥嵘的作品也足以说明他在书法方面的伟大成就。由于书法首先是一种书写工具,他用毛笔书写了一生,也有刻意书写的作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给一些中国或外国领导人的书信,大多数的题辞等都写得特别认真,这些都成为周恩来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作。

五、结体严谨,匠心巧思

书法艺术是书写汉字的升华,是体现书写者情感、才华、心态的流露。人常说字如其人;书之者,心画也;心正则笔正。周恩来的书法结构十分严谨,但不拘谨,既饱含传统书法的内蕴,又是创新的书体;细细察之,内融多家之优,又不专事一家;其匠心独运,构思巧妙,造型美观,体现了一种大家风范。正象有关评论称:周恩来书法有令人好感的魅力,表现了他的风采、人格品德、浩然正气、博学才气和卓越胆识,是非常出色迷人的。他的书法是他高尚风格、聪颖智慧、优秀品质、巨大贡献的一个角落,是他文采的附产品,而同样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  自然成趣,多采多姿

周恩来是个极度聪明的人。他学了王书、颜书之后,如同他善于磨合不同意见的人品一样,各集其优,既吸取了王书高雅秀丽之长,又兼容并收了颜书雄强浑穆之优,同时融进他本的风采、文才、个性和经历,很有悟性地开拓出自我独一无二的优秀新风格。周恩来书法最迷人的特点是不做作,宛若天成,体现了自然成趣。这是他优秀人格和渊博知识的才情流露,正如有人评论周体书法时说:书法写到这个份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技法”而“入道”了。特别是他洋洋大观,潇潇洒洒数千言文稿毛笔手迹不难看出已经是非行、非楷、非草,而又是亦行、亦楷、亦草,完全是天然而成的自家风范,是心灵的迹象。

•  笔力遒劲,刚柔兼施

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就性情刚强,文思敏捷,聪慧通达,写就的书法作品明鲜地具有用笔如刀之势,造型艺术多取体长之态;到了中年晚年,由于长期经历的磨练,特别是如火如涂的战争洗礼,其字体向方圆发展,其笔势雄强,取势统一,造型美观划一,如侧、平、直、弧、擒、纵、欹等明鲜地显露出强烈的个性特征。周体书法到成熟期后,其风格充分体现出骨势挺拔峻峭,沉稳凝重,但不外露;气势充盈,气韵饱满,使之豪逸纵横,气宇轩昂,内刚外柔。凡此种种,都充分地体现着强劲用笔的力度和刚柔相济的艺术内涵。

周恩来一生干练,才华超群,办事迅速果断;但不主断。才华横溢而不外露,表现在书法上给人一种谦和、坦诚、正义,光明磊落,鞠躬尽瘁之感。所以,他的书法总是那么圆满厚重,潇洒如流,令人耐看。其亮点是精神饱满,神完气足。他写字看似很快,实则快中有慢的节奏感,笔笔到位,把墨给足,把气送到。其作品神采稳健而飞动,就象阳光和雨露,适时地把光辉洒满大地;深深地把雨露渗入肥沃土壤泽润万物,一切都是那么圆满。

•  内守谦和,外展神驰

周恩来的书法作品充分体现着神与质的统一,如同闪耀着晶莹光彩的眼睛那样,善于递情传神,具有动人的魅力,总是那么光彩照人,那么耐看,耐琢磨,耐玩味,意趣无穷,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这除了周恩来身上具有的伟人光环照射外,更重要的是从周恩来中老年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进化论和现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紧密结合。就是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周恩来一生有自己的修身要则,做人原则。细细全面地审视周恩来的书法墨迹,他的字总是以守为攻,从不张扬,而又神韵充盈,志气高扬。其用笔遒劲,用墨饱满厚重,骨肉赜实,幅幅作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骨气、正气、浩然之气。这就是周恩来书法中表现出来具有磁石般所吸引人的周恩来精神。

•  书写神速,稳如金石

书写速度快,文思敏捷,落墨如流水是周恩来书法创作重要特征之一。他习惯了的写法总是一气呵成。细细审视遗墨文稿,形如流水,枯湿得当,跃然纸上;远而视之,若翔风厉水;近而察之,字与字之间总是意连而笔不连,字字独立,各显风姿,清晰可辨,天质自然,无有雕饰的痕迹,有若天然而成,真是独擅一家之美。这是他的主流书写风格。同时,周恩来书法也有稳实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行书书写很快,但没有浮躁之气,体现了一种快而稳。其二,他也有慢写的时候,只是偶尔为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就是他放慢速度写成的。当然有些题词也是他放慢速度写成的。这些很少的慢速写成的文稿、题词被称为周恩来书法中偶尔露峥嵘的作品,更是周恩来书法精华的体现,也更加体现了他强劲的书法功底。

细视周恩来一生的书写风格正是巧妙地把用笔的方与圆,书写速度的快与慢,用墨的干与湿,线条的粗与细,笔画的长与短,结构的紧与松,造型的欹与正,以及落纸的计白当黑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出手的作品总是点画随意,结构简从,离方遁圆,趋变适时,节奏律动,全篇和谐,气韵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表现了书法的动势美,擒纵美,平衡美,和谐美和工夫美的天然丽质。

•  碑帖相融,浑厚天赐

从贴学和碑学的角度审视,周恩来书法艺术中体现了碑帖相融,具有明显魏碑金石味的特点。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以学王、颜书为主,主要是帖学。但是周恩来也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雄心壮志。以“适应进化论”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行动。在未接受马列主义之前,青年周恩来的书法受到康有为尊倡魏碑的一定影响。在康有为的思想体系中,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在变化发展中,“变者天地也”,时代在变,人心在变,“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则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也其一端也。”其并提出魏碑书法十美,即“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豪放,十曰血肉丰美。”这些都与青年周恩来以“革新”和“革心”要求变革的思想一拍即合。而周恩来的一惯做人和做事的思想善于集优,善于磨合不同意见的人和事,他的书法也是一样,既吸取了帖学的优点,又吸取碑学的特长,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新面貌。

 

十一、章法完美,横竖得势

评论书法先看宏观,再看微观。即宏观览形,微观视妙。也就是先看大章法,再看小章法。大章法看整体布局,小章法看个字结构造型。周恩来书法只所以很耐人看,首先是大章法布局美观大方,给人一种,取势统一,整体宏伟,气势磅礴之感。无论是看周恩来青年时期的作文手迹,还是看他精心的题词、信手的书信文稿、细腻的批示,或是洋洋大观长达数千字的巨制宏文,其章法都十分讲究。总体给人一种脉络似断还连,时歇时续,点画呼应,各字有形,随形取势,随势生情,气韵连贯,承上启下的连绵起伏的动态势感。其生动地表现出分组、搭连、大小、轻重、形体向背、枯湿等布局的韵律的节奏感。再细细察之,即微观视妙,每个字的笔画清晰,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各显丰姿。特别是点画圆备流畅,方意浓郁,藏筋抱骨,血肉调停,峻峭洒脱,遒丽劲健,呈现出一派阳刚之美。每个字的结构,间架稳实,形体匀称,旷达潇洒,态势新颖,体现出灵动多变的无限神采。周恩来书法这种横竖得势的完美章法,是其主要的造型特征,体现了其匠心独运,潜心意趣的艺术魅力。 )

十二、无意书家,书家永世

周恩来的一生身怀多方面的才华。他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学习者、实践者,追求者、倡导者和宣传者,也为祖国的书法事业奋斗了一生,且取得了非同凡响的独具风采的辉煌成就。他有基础牢固别开新面的楷书,流金泻银的行书,使人观之眼前一亮的行楷和行草。周恩来的书法艺术风格和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风格正如同他们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紧密配合默契一样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毛泽东是帅才,领袖之才,周恩来是才华横溢的相才。作者有意把周恩来书法和毛泽东书法作了一下比较,总体特点是,毛泽东书法的风格是大开大放的攻势,周恩来书法风格独具风采的守势,一个是青年时期学颜兼魏并欧,一个是青年节时期学王兼魏颜守。一个是行草立面原体草风,一个是行楷立面楷行并走。一个是用笔灵动圆笔为主,一个是用笔如刀方圆兼收。一个是取势开张挥洒自如,一个是取势浑厚雄秀兼有。一个是气势磅礴以攻为守,一个是步步为盈完美金瓯。一个是结字欹侧横斜竖正,一个是结字严谨内宫紧凑。一个是无坚不摧无敌天下,一个是顾全大局德艺双收。

 

 

 

 

作者:艺术简历

 

 

潘新明先生,男, 1942 年 11 月生,陕西华阴人。毕业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1964 年到外交部工作至退休。中国外交官。现任外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书家协会会员、国家友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等。 2007 年 12 月被评为年度中国时代人物评选委员会等多家团体评为“中国时代人物”; 2012 年 11 月中国艺术人物网等 20 余家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媒体评为“中国 2012 年度艺术领袖”、 2013 年被世界文艺家联合会和感动世界年度人物评委会评为“ 2013 ·感动世界人物”、 2014 年被中国文艺家报社和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授予“全国著名艺术家——国家文化人物”等。

 

 

出版著作有《外事实用文书大全》、 《 周恩来手迹大字典》、 《 周恩来墨迹》、 《 周恩来楷书字帖》、 《 书法家周恩来》、 《潘新明诗词书法集》、《潘新明行楷、行草千字文》、《潘新明韵语选集》等。业绩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书法年鉴》 2006 年版等。

 

地址: 100010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 136 号

电话: 13520171924 E-pxm201020@163.com

 

 

 

开国总理周恩来书法艺术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