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清末民初的女画家

刘纯华/文

  女性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从来是沧海一粟,虽然在画坛不乏佼佼者,但是相对于男性还是九牛一毛。

  天下为公 —— 何香凝

  何香凝( 1878 年 -1972 年),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

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 1925 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 20 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 1929 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 · 二八事变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 “ 寒之友社 ” ,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 1938 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 1949 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何香凝 1911 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 1897 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 1902 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 1903 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 1905 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 9 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 1906 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 1908 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13 年 “ 二次革命 ” 失败后,举家赴日本。 1914 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 1920 年起在广东任 “ 出征军人慰劳会 ” 总干事。 1924 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6 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 “ 罢工妇女读讲习所 ” ,发起组织 “ 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 ” 、 “ 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 ” 、 “ 妇女运动讲习所 ” 、 “ 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 ” ,支援北伐战争。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同年担任仲恺农工学校校长。 1935 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动。 “ 皖南事变 ” 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 1947 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独裁活动。 1949 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诗词和国画。有《何香凝诗画集》。 1972 年 9 月逝世。

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 “ 女馆 ” 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 19 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 “ 天足 ” 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 1897 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 “ 新房 ” 。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 “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 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 “ 双清楼 ” 。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1924 年 8 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 1925 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1926 年 1 月当选为国民党 “ 二大 ” 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1927 年 “ 四一二 ” 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 1929 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 1937 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 “ 九一八 ” 事变后,蒋介石采取 “ 攘外必先安内 ” 的反动政策,对日寇不抵抗,对共产党进行镇压围剿,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 1935 年 7 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宫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何梅协定 ” ,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这首诗愤怒地抨击了蒋介石及其军队不抗日的卖国行径,并表示了自己愿作巾帼英雄奔赴抗日前线的决心。包裹中附寄的续范亭的对联为: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顽。

何香凝借续范亭的这副对联,把蒋介石(名中正)喻为不中不正、又臭又硬的厕所怪石,可谓是酣畅淋漓!

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 1946 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 1948 年 1 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 1972 年 9 月 1 日 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 “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 ” 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 1925 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 “ 须努力奋斗 ” 。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 “ 世界母性之楷模 ” 。 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 、《梅花》、《高松图》等。 代表作品 《山水》 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

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1979 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 1982 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人物轶事 何香凝亲笔手书书 孙中山遗训: “ 天下为公 ” 。

 

慈禧太后代笔 —— 缪嘉惠

缪嘉惠,别名:字素筠,人称缪姑太 出生地: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875 年 逝世日期: 1908 年 职业:画家。清朝,字素筠,昆明人,适同邑陈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大臣等。思得一二代笔妇人,乃诏各省觅之。时嘉惠随夫宦蜀,夫死之幼,归滇,以弹琴、卖书为活。工翎毛,花卉,秀逸清雅,小楷亦楚楚合格。四川督抚乃驿送之京师。慈禧召试大喜,置诸左右,朝夕不离。并免其跪拜,赏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遂为福昌殿供奉。自是慈禧所赏大臣花卉扇轴等物,均嘉惠手笔。供奉而外,余力所作,都人士兼金争购。卒年七十七。人称缪姑太。

 

世界 艺术家 —— 潘玉良

潘玉良 (1895—1977 年 )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921 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 1923 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 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7 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 潘 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 张玉良 ,字世秀,安徽 桐城 人, 1895 年出生于江苏 扬州 。 中 国 著名女 画家 、 雕塑 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 14 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 17 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 潘赞化 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 上海 乍浦路。

热爱艺术的她,于 1918 年考进 上海 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 朱屺瞻 、王济远学画。 1925 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 罗马 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 油画 和 雕塑 。 1926 年她的作品在 罗马国际 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 中国 人获奖的记录。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 画家 的极少数例子。潘玉良, 画家 、 雕塑家 。毕业于 巴黎 及 罗马美术 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 西方文化 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 " 中西合于一治 ” 及 “ 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 ” 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 “ 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 中国书法 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 油画 含有 中国水墨画 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 …… 她用 中国的书法 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 现代艺术 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1977 年,这位旅居法国的一代 画家 逝世于 巴黎 。遗作和遗物,已运回 中国 合肥市 。

人生历程: 1895 年 潘玉良 原名 陈秀清,生于 6 月 14 日,江苏 扬州 人。后改姓名为 张玉良 。 1913 年 被 潘赞化 纳为妾,改姓潘。 1917 年 在 上海 开始从 洪野 学画。 1918 年 潘玉良考取入海美术专门学校,从王济远、 朱屺瞻 学画。 1921 年 潘玉良考取入国里昂 “ 中法大学 ” 。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 教授 学画。 1923 年 考取 巴黎 国立美术学院,从达仰、 西蒙 学画。 1925 年考入意大利 罗马 国立美术学院,从 康洛 马蒂学画。作 油画 《白菊》,在 南京市教育局 展览会展出。 1926 年始习雕刻。作 油画 《水果》、《 罗马 残迹》等。凡意大利国家美术展,其作品每必选入。 1927 年作 油画 《酒仙》、《黑女》、《威尼斯》、《罗那丁》等。习作 油画 《裸体》获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五仟意币。 1928 年回国后,年底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作 油画 《自画像》和《清晨》等。

1929 年任 上海 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主任。参加 “ 全国首届美展 ” ,被誉为 “ 中国 西洋 画家 中第一流人物 ” 。 1930 年兼任新华艺专、中央大学(中央大学 1949 年更名为 南京大学 )教授、导师,执教往来 于宁 沪。于 上海 创办 “ 艺苑绘画研究所 ” 。在日本东京与王化联合举办画展。作 油画 《春》、《 白荡湖 》等。 1931 年专任 南京 中央大学(中央大学 1949 年更名为 南京大学 )艺术系教授。作 油画 《我的家庭》、《倦马》等。发起 “ 中国 美术会 ” 。协助 蔡元培 先生组织 “ 中国 美术学会 ” 。 1932 年作 油画 《 虎丘塔 》、《大中桥畔》、《采葡萄》、《两女生》、《牛场》、《通济门外》等。 1933 年作 油画 《习作》、《 芍药 》等。 1934 年捐赠玉雕佛像与支援 绥远 军民抗日的 “ 义展 ” 。 田汉 撰文高度评价。潘玉良发表讲话,谴责一些人在抗日时期 “ 远离现实 ”“ 话多画少 ” 。 上海 中华书局 出版《潘玉良 油画 集》。因鼻疾开刀,留下后遗症。 1935 年《潘玉良画集》再版。假期,游遍祖国名山大川, “ 游踪所至,尽入画库 ” 。 1936 年在南京期间,先后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在最后一次画展中,作品有《陈独秀肖像》。为 今虞琴社 作《严天池像》 ( 严氏为明代琴宗 ) ,誉为 “ 艺林盛事 ” 。 1937 年为参加 巴黎 的万国艺术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再度赴欧。 1938 年参加 “ 沙龙 ” 展览。作《自画像》,自题诗云: “ 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 ” 。 1939 年参加法国国家美术大宫举办的第 53 届 “ 正式画展 ” ,出品有《艺术家肖像》等。作《自画像》。参加 “ 独立派沙龙 ” 展览。 1940 年参加第 51 届 “ 独立派沙龙 ” 画展,作品有《少女肖像》等。 巴黎 沦陷,栖居郊区,教读鬻画为生,并捐款救国。作《屠杀》以揭露 法西斯 罪行。 1941 年作《处画像》、《裸女》等。

潘玉良从小妾到名 画家 , 在 巴黎 一座安眠着许多杰出 艺术家 的墓地,一块宏伟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镶嵌着一位长眠者的白色大理石浮雕像。雕像的下方,悬挂着几十枚造型各异而又美观的奖章:右边是一行用中文镌刻的碑文: 世界 艺术家潘玉良之墓( 1895 ~ 1977 )。

 

雄深苍浑此才难 —— 萧娴

萧娴( 1902—1997 ),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书法家。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 ” ,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 “壮观 ” ,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 “ 粤海神童 ” ,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 “ 大书家萧娴 ” 。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 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 “ 雄深苍浑此才难 ” ,又推许她将会成为 “ 卫 ( 琰 ) 管 ( 道升 ) ”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 “ 九一八 ” 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 “ 一二八 ” 事变、 “ 八一三 ” 事变、 “ 七七 ” 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 “ 文革 ” 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万紫千红 —— 吴青霞

吴青霞 (1910--2008) ,女,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 1934 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 1956 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 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出版有《吴青霞画集》。

1910 年 2 月生于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 2008 年 6 月 8 日 10 时 25 分在上海逝世。初名吴德舒,号篆香阁主、华堂、龙城史女。江苏常州人。绘画世家出身。 1934 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 1956 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善画鲤鱼,以鱼为师,得形入神,有 “ 鲤鱼吴 ” 之雅称,喜用生宣画水墨鲤鱼。又善写芦雁,师边寿民,大笔落墨,洒脱精准,得 “ 江南水阔,漠北沙寒 ” 气象。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曾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927 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 1934 年起历任中国女子书画会理事,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兼职名誉教授。 1956 年进上海中国画院为画师 .1982 年受聘为上海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88 年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 . 历任一级画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 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出版有《吴青霞画集》。

艺术简历: 1924 年 进入常州女子师范求学, 1927 年毕业。 1922 年作品参展常州绘画展。 1927 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 1930 年 作品参加日本东京展出。 1934 年 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当选为理事。 1936 年 作品参加加拿大温哥华建城 50 周年中国文化艺术展览会,获荣誉奖。

1956 年 作品选送芬兰赫尔辛基世界女子画展并获奖。七十年代作品《万紫千红》刊于日本《世界名画集》第十册。八十年代初评为一级美术师。 1960 年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作品《万紫千红》被收入于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集。 1979 年个展于上海。 1981 年个展于常州。 1982 年 被聘为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兼职教授。 1983 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青霞画集》。 1984 年 五幅作品参加法国国家秋季沙龙展出。被授予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 1986 年赴深圳、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吴青霞画集》。 1988 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在纽约举办旅美画展。 1990 年 赴北京为天安门城楼作大型国画《腾飞河海入云霄》。 1992 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兼职名誉教授。个人传记被收入英国传记中心出版的《艺坛名人录》、《世界著名女子传记集》。 1993 年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吴青霞画集》。 1995 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著名中国国画家专列《吴青霞画集》。 1997 年 赴香港参加庆香港回归十人国画展并出版画册。 2008 年 6 月 8 日 10 时 25 分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 萧淑芳

 

不争谱上百花名 —— 萧淑芳

萧淑芳( 1911-2005 ),广东省中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花卉画作,享名于世,兼擅风景、静物、肖像等绘画。其作高迈行云,渐至化境。

萧淑芳是著名画家吴作人的夫人。 1926-1928 年入北平国立艺专学西画。 1929-1930 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 1930-1933 年在北京随汪慎生、陈少鹿、汤定之、齐白石等学中国画。 1937 年到瑞士和英国学习,并举行个人画展。 1940 年回国后,在上海培成女中、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1945 年在上海青年会举办个人画展。 1946 年参加上海美术家作家协会,任理事。 1947 - 1949 年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 1950 -现在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吴作人艺术馆馆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会长。

萧淑芳 2001 年举办从艺 75 周年回顾展之后, 2004 年 5 月 10 日至 14 日,以花卉题材著称的女画家萧淑芳又举办了萧淑芳九十以后新作展。展览共展出了萧淑芳 3 年来创作的精品 150 幅。还将分别于 2004 年 6 月 4 日至 9 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2004 年 9 月至 10 月在苏州吴作人艺术馆举办。

如此高龄还能保持这样高涨的创作激情,实在是令每个参观展览的人敬佩。中央美术学院孙美兰教授感慨地说: “ 萧师从她小小年纪到 90 岁以上高龄,不间断软笔作画,经月连年,以至奇迹般,眼不花,手不颤,越是年高,反而越是扣紧了中国画艺术崇尚的稳、狠、准三字。 ” 待与这位历经沧桑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孩童心的女画家接触后,记者更是对其敏锐的思维反应惊叹不已,也对画家作品中那种落落大方、崇尚自然、纯净天真的美所打动,更为画家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所深深折服。

萧淑芳的叔父萧友梅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父亲萧伯林为中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一生,两位姑姑都是杰出的音乐家,姐姐萧淑娴是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妹妹萧淑熙是美籍生物学家。 萧淑芳走上绘画之路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萧淑芳在姐妹 7 人中排行老五,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和姐妹们一样喜爱音乐、美术、文学,闲暇时跟叔父学习钢琴和乐理知识,此外对滑冰、骑车也很热衷。在首届华北地区女子花样滑冰大赛中,萧淑芳曾获第一名。萧淑芳说: “ 缘于天性,我天生喜欢世间美的事物。 ” 她自幼画什么像什么,父亲萧伯林全力支持她,并请名师进行指点,还特邀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为她治印。这些都促使她最终走上绘画之路。

1929 年,不满 18 岁的萧淑芳从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结业后,住在南京的姐姐萧淑娴给妹妹写信,告诉她徐悲鸿先生已从国外归来,就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希望她不要错过良机。于是萧淑芳来到南京。在萧淑娴举办的家庭宴会上,萧淑芳第一次见到了徐悲鸿,当时她被徐先生气宇轩昂的相貌所震撼。回忆起 70 多年前初次见面的情景,萧淑芳仍历历在目: “ 徐先生微长的头发,颈上系着一条法国艺术家特有的大黑领结,风度翩翩,热情奔放,言谈豪爽,步履轻捷,艺术见解很高。 ” 萧淑娴将妹妹的情况和想法告诉了徐悲鸿,当即获得应允。没过几天,萧淑芳作为一名旁听生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学习油画和素描。徐悲鸿治学严谨,循循善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要随身带着速写本,看见什么就能画什么,而且还要能默写出来,以此考验自己的记忆力。有一天上素描课,徐悲鸿走到萧淑芳跟前问: “ 从正面如何表现马的眼睛,你能试着画画看吗? ” 萧淑芳一下子被难住了,她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马的眼睛,对于马的全身骨骼结构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却要用炭条素描的方式画出来,实在太难。她只好硬着头皮用画人眼的方式画出一双 “ 马眼 ” 来。徐悲鸿并没有责怪她,而是从她手里接过炭条,一边画一边讲解。这令萧淑芳既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又被徐先生细致入微、诲人不倦的作风所感动。

萧淑芳在 70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而绝大多数为花卉题材。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起,萧淑芳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教,开始教油画,后改教水彩画,系统地专攻水彩画、水墨画技法与理论。萧淑芳在对水彩画和水墨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使水彩画和水墨画融合与互补。水彩画主要是通过颜色的运用,以明暗对比的表现方法塑造形象。水墨画虽然强调墨分五色,但是水彩画使用的纸张笔色毕竟与中国画不完全一样。为此,她做了种种试验。面对瓶花写生时,她先用高丽纸和半熟的宣纸,按照水彩画的方法,以明暗对比的关系来表现,略加背景衬托。她力求色彩明快,减弱明暗对比,突出层次感,取消背景衬托。画花的枝叶时,加入中国颜料,如花青、石绿等。画花瓶时,用浅线勾出,不强调色彩造型。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废了一张又一张纸 …… 终于找到了两种画之间能相互契合的表现特征,把水彩技法恰当地融入水墨丹青之中,丰富了传统笔墨技巧。自上世纪 70 年代起,萧淑芳创作了大量国画,采用 “ 萧淑芳花卉画的语言 ” ,创作出《欣欣向荣》、《花常好》、《似雨飞花》等一大批独具品位的国画佳作。萧淑芳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她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如紫鸢、绣球、兰草、水仙、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而紫色是萧淑芳的最爱。生长在东北沼泽边缘的鸢尾花是她深爱着的一种野花,颜色为深紫色。她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难调配出来的,似乎成了她色彩的专利。为了突出带有飘逸感的花朵,她删繁就简,有意将长而繁多的叶子加工为疏密有致的短小状;画面洋溢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朴与美丽。吴作人先生生前有感于萧淑芳充满真情与执著地描绘野花,曾作诗一首以表敬意: “ 边陲奇卉遍山生,风雪霜寒志更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争谱上百花名。 ” 在萧淑芳九十以后新作展上,孙美兰教授是这样评价萧淑芳的这些新作的: “ 随兴吟咏,情趣盎然,是萧师新作引人兴味的又一特点。识画者曾说,画山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我们纵览为数可观的新作,特别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随艺术家,跟她一样,以恬适明净之心,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间。 ”

萧淑芳,早期从事水彩画创作和教学,代表作如《丁香花》《大丽花》及《女少先队员》等。 1973 - 1977 年为国宾馆、外交部驻外大使馆作画,均收藏于国内外使馆中。 1980 - 1988 年与吴作人应邀出访及文化交流。先后访问阿根庭、美国、加拿大、日本、澳 大 利亚、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新加坡及香港等地 , 开画展并讲学。 1993 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开个人花卉展。代表作有《山花烂漫》《紫鸢》《杜鹃花》《君子兰》《郁金香》《丁香》和《红梅》等。许多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国宾馆、我国驻外使馆及海内外藏家等收藏。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后访问过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香港,举行《吴作人、萧淑芳中国画展》及文化交流等活动。 1993 年以来,曾在北京、苏州、中山、深圳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2001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萧淑芳从艺 75 周年回顾展》, 2004 年在北京、苏州巡回展出《萧淑芳九十以后新作展》。出版有《走过九十 — 萧淑芳画集》《萧淑芳画选》《荣宝斋萧淑芳花卉画谱》《中国儿童游戏》《吴作人、萧淑芳中国画集》等。萧淑芳以深厚的西画根底转攻国画,其特点是以没骨点垛作装饰性构图,用笔沉静,力量、速度大体平均,其韵律主要依靠物象不同的色彩、形状的组合而获得体现,而少有轻重疾徐、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花叶缤纷烂漫,而格调文静娟秀,为传统画法中所未见,又能为雅俗所共赏,洵艺苑之奇葩、玉台之清品,尤以小幅更为精到 。萧淑芳是当代著名的花卉画家,但她并不只是专攻花卉,举凡风景、静物、肖像等等,无不喜爱,无所不能。她的花卉艺术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地,是与她在艺术上广博的爱好和修养分不开的,还在青年时代,当绘事学步之初,她就注意到对绘画各门类和多种的广泛研飞。一方面从汪慎生、汤定之学花鸟山水,到齐白石家中请教笔墨之道,另一方面又及时投奔徐悲鸿之门,钻研造型基本功,同时练习油画。三十年代居英国时,又进斯莱德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同时还涉猎色粉笔和木刻等多种绘画样式,表现出她对美术的多方面的旨趣。人们都知道,她把水彩技巧有机地融入了中国画的水墨丹青,这一点可以从她的彩墨《丁香》和水彩《丁香》这两幅作品上最明显地看来脉络。她的许多油画静物,如芍药、月季、绣球等,与后来创作的许多彩墨花卉,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萧淑芳的水彩作品色调明快,风格隽永,对于将中国水墨的意境融入西方绘画传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画坛享有盛誉。曾出版《水彩画技法》等著作,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系统阐述。

于 2005 年 12 月 20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

 

引刀未遂平生志 —— 陈小翠

陈小翠( 1907-1968 ),又名玉翠、翠娜,别署翠候、翠吟楼主,斋名翠楼。女,浙江杭县人。擅长中国画,十三岁即能诗,有神童之称,后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擅长工笔仕女和花卉画,风格隽雅清丽,饶具风姿。擅书法,笔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有《翠楼吟草》十三卷等。

古时申浦诗画名媛,今可稽考者,宋代有朱克柔,清代有廖云锦。闺秀字画,历来为文士所珍赏,然 “ 丹青之在闺秀,类多隐而勿彰 ” 。至近代,上海滩以诗词书画艺术造诣著称的才女名媛纷然跃出, 1934 年,女子书画展在上海举行,陈列作品达 600 多件,蔚然成风,驰誉艺苑的陈小翠名列其中。

其父陈蝶仙,号天虚我生,为鸳鸯蝴蝶派文人,又以无敌牌擦面牙粉致富。其兄陈小蝶也是当时的名诗人。她的寓所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金谷村,常有鸿儒往来谈笑,雅韵逸兴,称一时美谈。

陈小翠自幼聪慧过人, 13 岁能吟诗。词学家叶嘉莹在一篇文章中道: “ 那时她父亲不在家,她给父亲写信时常常要在后边附上几首诗。开始,她父亲以为是她母亲写的,或者是她写后由她母亲改的,其实,那就是陈小翠本人的作品。 ” 她的诗词功底源于家学,诗风婉丽俊逸,时有气度豁达之作,如 “ 何当冰雪深千尺,倚马长城草檄文 ” 、 “ 劳生消尽诗人梦,便有天真已不多 ” ,均非寻常脂粉笔墨所能比。《兼于阁诗话》选其词作八首,以 “ 灵襟夙慧,女中俊杰 ” 目之。识者谓陈小蝶诗胜于其父,陈小翠诗又胜于乃兄。

上世纪 40 年代,陈小翠与沪上冯文凤、吴青霞、谢月眉、顾飞等闺阁名流一道创办了上海女子书画会,为现代美术史留下一页靓丽篇章。她因文笔了得,还担任《女子书画会刊》编辑。解放后,受聘于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她曾师从杨士猷、冯超然学画,尤擅工笔仕女及花卉,画风隽雅清丽,蕙心兰质,属雍容华贵一路。 董桥曾撰文说她的工笔堪称一绝,然画作所传甚希,今可见者,画面点染清纯、精致而不失洒脱。施蛰存著作 《云间语小录》的封面山水即其佳构。施尚有赠诗《读翠楼吟草得十绝句殿以微忱二首赠陈小翠》云: “ 臣妹才曾亚左媛。贤兄纸贵醉灵轩。清华典怨诗兼画。各有风流绍栩园。 ”道其一门风雅之家声如此。栩园是其父蝶仙的字,醉灵轩是其兄小蝶的斋号。

或许是应了天妒英才的旧话头,陈小翠的婚姻很不幸。早岁与诗人顾佛影感情甚好,陈父因嫌顾贫寒,思仰攀高门,她 26 岁嫁与浙江督军汤寿潜之孙汤彦耆为妻。诗文集《翠楼吟草》即作其陪嫁。婚后不久离婚。虽仍不能嫁与顾诗人,但鱼雁时通,深情款款。安持老人陈巨来的《陈小翠》一文,记述顾佛影临终前不愿小翠负此不好名声,将其与小翠唱和之诗文付之一炬,令人唏嘘。现仅存 《题大漠劫后集》、《大风雨日写示大漠》、《金缕曲 · 寄侯佛影居士病中》寥寥数首。

她在文革期间饱受迫害,两次逃离上海躲避动乱,均被闯将们捉回。作于 1966 年的诗《避难沪西寄怀雏儿书》云: “ 痛定心犹悸,书成鬓已丝。谁怜绕枝鹊,夜夜向南飞。 ”沉郁凄凉之况味可知。女儿汤翠雏远嫁海外,陈的晚年颇孤单。 1968 年,孤傲的她引煤气自尽。

诗词欣赏:

《开户觅秋图》

落叶荒村急,寒星破屋明。不眠因酒薄,开户觅秋声。

《湖上》

积雨逢晴草怒生,荒 四月暑相寻。前山斜日筛疏影,竹裏 僧归路半阴。

《西溪》

田家人罕见衣冠,稚子惊呼立钓滩。我自羡渠渠羡我,两边都当画图看。

《湖楼》

绿杨楼阁女儿家,一带红阑抱水斜。照影春波人似玉,绣襟杂缀白山茶。

湖风吹冷欲添衣,画阁烟昏燕子飞。临水人归看不见,晚灯红过柳边堤。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