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读冯连伟先生《掬水留香》

高明贤

  孝与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善与美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它们共同组成优秀文学的主题。 今天,功利与浮躁甚嚣尘上。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精神危机形成严峻的文化危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优质的文化,更需要优秀的文学。
  《掬水留香》以发自肺腑的大孝大爱,以对生活真善美执着的热爱与追求,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赤子情怀,朝花夕拾,回望故乡,回望人生,在最朴素的事物中写出了人性之善人情之美的光辉,从各个视角给我们注入新的文化精神内涵,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文化垃圾的今天,冯连伟以心为笔,用孝作墨,以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无比清新的享受。掬一捧,满口生香,饮一杯,沁人肺腑。

  以至情至性,写大孝大爱

  大爱无疆,大孝格天。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没有什么比母爱伟大,也没有什么比大孝更感天动地。母亲的大爱和儿女的大孝,永远是中华文明之魂,之本、之根,之源!“世上只有两件事不能等:孝心和行善;对父母对亲人对所有的人都要知恩、感恩、报恩,永远做一个不忘初心永远感恩的人。与人想处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蠢。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温情。”
  尽管与冯连伟先生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过去陆陆续续在一些报刊杂志读过许多他的系列文章:《娘还活着,串门去了》 、《还想给娘做顿饭 》 、《我的母亲 》 、《写给娘的信 》 、《故乡的旧时光》 、《故乡的老街》 、《故乡的灯光》等等,散见于各大报刊,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感天动地的真情。作者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却至情至性,扣人心弦。它直指人心,写出了情感的本真,和生活的本色。
  这次通读《掬水留香》,让我很为其中的文章惊诧和震撼。作者不仅用心在写,用情感去写,用灵魂去写,而是用整个的生命在写。写母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写到如此动情,如此深刻,数量又如此之多的,似乎并不多见。
  《掬水有香》共分六辑50篇文章,第一辑哀哀娘亲和第二辑牵魂绕梦近二十篇文章都是写母亲的,也是本书的重点篇章。作者从《娘在尘世最后的日子》、《与娘诀别的日子》,写到《给娘守孝的日子》、《还想给娘做顿饭》、《写给娘的信 》、《无人接听的手机》、《娘还活着,串门去了》等,连篇累牍的书写对母亲的的深情和怀念,每一篇都如泣如诉荡气回肠,读得令人心痛不已。
  作者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发自肺腑的大孝大爱,使许多文章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尤其一些口语化的叙述,加大了情感表现力度。很多地方与许多名家写母亲的名篇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多有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
  孝和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写给娘的文字是最美的文字,写多少都不嫌多。作者写不尽母亲的深恩,书不完人间大孝的佳话。
  作者写母亲的大爱和儿女的大孝。“您是一位大孝终身的母亲,您让我学会了“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您的孝道都刻在我们姊妹的心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儿子决心像您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儿子,让您时时感受到儿子的孝心。”“母亲用无比的坚强撑起了一个家族的兴旺。 母亲用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了无上荣光。母亲用博爱留下了令人赞不绝口响誉十里八乡的好名声。母亲用她母爱的光辉树立了伟大的丰碑。母亲的每一句话,都会在我的心中搭起一座虹桥,上有阳光与鸟语,下有流水与月光,都与爱有关,每一次想起,滚滚涌出的是温馨与感动,像洪峰一样,又像一片亮晶晶的星空,在岁月的上空闪闪发光。”作者写在母亲住院期间“全家几代人齐心合力,和老娘一起展开了与病魔的抗争。509个日日夜夜,全家侍候病人的过程也是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的过程。其间我们深深体会到娘在哪儿家在哪儿心也在哪儿、尽孝不能等的道理。”
  “每天梦里醒来我就牵挂病房中的娘,当我天不亮提着给娘做好的饭菜往病房走的时候,我恨不得长出两个翅膀一下子飞到病房。我每天至少要到病房两次,每天要给娘做好一天的饭,要给她每天都买一碗豆腐脑,可是今天早上我却不用买了,因为娘连豆浆也不能喝了。我的娘亲,再给儿子给您做饭的机会吧,那是您给儿子的幸福啊!”
  冯连伟的朋友在《故园秋深情依依》一文中写道:在济南,在齐鲁医院,我曾亲眼看到他坐在母亲病床前的囧相,满脸倦意、满脸胡茬,但目光如水,正在为八十岁刚刚转危为安的老娘梳头。出院不久,一篇《伺候母亲》的文章就发过来了,文中惊、忧、悲、喜交集。
  文字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作者在母亲生病住院的500多个日子里,所不能负载的情感之重,全部诉诸笔端,结集为《似水流年》,“娘啊,我一直没对家里人说,在您病情稳定的时候,我又挤时间给你写了一本书,30万字呢,此时已经在印刷厂准备开印了。儿子再怎么做也报答不了您的恩情的万分之一,但我想把您对我们的教诲传承下去,让您的子孙像您一样坚强、伟大。”
 父爱如山,高可及天;母爱如海,宽阔无边。冯连伟把所有的感情倾注于文字,心中的情感如汩汩小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缓缓流淌,将大孝大爱写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作者写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没有在城里的饭店请父亲吃过饭一直让我心存内疚。没有陪父亲在城里的商场逛一逛是我难以释怀的遗憾。没有给手术后长期卧床的父亲配上一个棉软的床垫子至今让我心里时时作痛。母亲身体健壮时没有让她实现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的愿望是我最深的内疚和最大的遗憾。”。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母亲对北京天安门有着深深的向往,她多次在我的跟前表达了去北京天安门看一看的愿望,到天安门广场近距离地看看毛主席像,到毛主席纪念堂给毛主席的遗体鞠个躬。母亲的愿望终未实现。 2016年初冬母亲去世后,大哥在北京专门去瞻仰毛主席的遗体,替逝去的母亲还愿,他在微信里是这样说的:“代表老娘的心愿,向毛主席报告:老共产党员刘玉香到了!”……人生有诸多遗憾,唯有对逝去的父母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人生最大的遗憾。
  作者在《写给娘的信 》中写到“我的好妈妈,我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您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整整18个月了,500多天的时间,您的儿女都是在思念您中度过的。您生前生活的老宅都还是您活着时的老样子,您生前睡觉的床上叠放着您盖过的被褥,床前摆放着您穿的鞋袜;茶几上还摆放着给您盛药的盒子和您招待客人的茶壶茶碗和茶叶,厨房里您用过的煤气灶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原样安放在那里。再回到老宅,我们没有感觉到您永远地走了,我们回去看不到您只是觉得您串门去了,串完门您就又回来了。” 母亲去世后,“娘的照片、娘的头巾、娘的手机都成为娘留给我的念想。”“娘的手机号我不仅给她保留着,我还给预缴了一部分费用,想娘的时候我有时还拨打一下娘的手机,我的心里娘还活在人间。”一个人为怀念母亲而写下如许文字的,只有冯连伟。一个人能把大孝大爱做到这种程度,写到这种程度,迄今,好像还没有第二个人。
  从书中得知冯连伟在这之前陆续出过《静水流深》《真水无香》和《似水流年》三本书,这三本书我虽然至今无缘拜读,但无疑的是写母亲的文字依然会占了绝大比例,或者说这三本书一定沐浴着母子之情与母爱的光辉。四本书无疑为我们竖起了四座亲情乡情和寻根文化的丰碑,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大美,也成就了沂蒙精神的大爱与大美。“当年出版《静水流深》时,娘已年过八旬,但身体依然非常健康,每当回到娘的身边,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到2014年出版散文集《真水无香》时,真实地记录了《陪娘一起数星星》的快乐,下决心《陪娘一起变老》《让娘老有所依》,在母亲的身边撒撒娇,每次回老家从不用自己的《老家大门上的钥匙》,一定要母亲开门……”
  很多文章之所以缺乏感人的力量,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和情感本来就是浮于表面的,而《掬水留香》却能一下子就沉入到你的心灵深处。
  《似水流年》本来作为向母亲生前的献礼,遗憾的是此书在母亲去世后出版,只能成为给母亲头七的祭礼了。 “让娘活在“书”里,更活在心里,我想这是对娘最好的纪念吧?《似水流年》的出版,成为我给娘“头七”的祭礼。”。这个祭礼,也是孝文化最好的献礼。我惊讶于连伟把孝做到极致,更惊讶于他写下如许的文字,把孝文化做到极致。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友是中华传统美德。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有大孝,才有大善大勇,才有大爱大美。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也是沂蒙精神之本,民族图腾之魂。一部《孝经》百世流芳,成为孝文化的基础。冯连伟以他的至孝,成就了他的大孝,他的每一篇亲情的文章,也堪称新的《孝经》。
  中国是孝文化的国度,沂蒙是孝文化的热土。古之二十四孝,就有七孝在临沂。孝文化在革命老区沂蒙源远流长,自古涌现出无数孝感动天的优秀好儿女。尽管如此,《墙头记》的故事仍然屡屡上演,不能不令人扼腕而叹。
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只有大孝,才有对国家的大爱,才有对党的无限忠诚。 冯连伟的大孝,为千千万万个儿女们树立了孝的标杆与典范,又以这些文字树立了孝文化的标杆与典范。

  以至朴至纯,写大真大善

  “故乡是心灵的栖息地。故乡如梦,令人无限缱绻;故乡如歌,令人万般吟味。故乡的陈年旧事点点滴滴,却让我心中始终燃烧着对故乡火热的挚爱和思念,我知道,与陈年旧事缠绕在一起的是对故乡深深的热爱。故乡的陈年旧事,在我的心中,是一首用思念写成的诗,是一幅刻上了芦苇和麦穗的画,是一碗热水、一杯淡酒和一朵多彩的云,更是终生挥不去的乡愁。”。“故乡,离我很近,她永远装在游子的心里,一草一木都在游子的瞳孔里,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无论外面的景色多么美好,那都是外面的,不是自己的,我所拥有的,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凝聚着无限亲情和乡情,在冯连伟笔下,也凝聚着纯真的怀念和疼痛的乡愁:“故乡,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如今,故乡里有我爹娘合葬的一个坟墓,那里面埋着我的爹娘”。
母亲是生命之源,故乡是心灵的家园,更是冯连伟魂萦梦绕的精神家园,也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展望未来让梦想腾飞的土壤。 不管外面多么繁华,永远心系故土。作者在乡愁与乡情中永葆初心,在期盼和祝福中砥砺前行。
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乡愁,那是记忆中的乡愁,也是最美的乡愁。
故乡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故乡的春夏秋冬成为记忆里最美的风景。“故乡的春天在我爹娘的心中是从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就开始了。故乡的春天在我的叔伯眼里是从谷雨时节种瓜种豆开始的。故乡的春天在我的婶子大娘眼里是从南雁北归开始的。”。故乡的春天在游子的心中永远不变的是迷人的景色和浓浓的乡情和亲情。故乡的春天以她多样的魅力吸引着游子对她的眷恋和垂青……
  冯连伟怀念的故乡,是充满母亲的慈爱和邻里情深的故乡,是充满童真和童趣的童年的故乡。那里可以“倒”地瓜,可以捡黄豆粒儿。那时故乡的味道,是豆腐的味道,是锅饼的味道,甚至是寒冬腊月冰凌子的味道。“那时的农村是没有污染的。屋檐下的冰棱子长短不一、形态各异,太阳光一照还反射出五彩的光芒,不仅是寒冬里的一道风景,还是儿童心中不花钱的美食”。 “听到门外人们围着卖豆腐的嘁嘁喳喳的声音,忍不住半敞开门伸出头向外看一看,心里暗暗下着决心,手也攥成个小拳头:等长大了,一定要开个豆腐坊,到那时想吃多少吃多少,早上吃热豆腐,中午吃炒豆腐,晚上吃白菜熬豆腐。”
  而现在,只有被砍掉难忘的老槐树,被当废铁处理的和电影《地道战》里老支书报警用的相似的大铁钟,还在记忆里。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无一例外的成为他无法割舍的乡恋、乡情和乡愁。他怀念那时岁月,故乡的老宅、故乡的老街、故乡的灯光,故乡的一点一滴,那里处处洋溢着真情和快乐。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带来了高度的现代物质文明,同时也对传统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颠覆性的破坏与打击,形成历史人文的隔膜与文化的断层。因此作者带着浓浓的乡愁追问:“村东的河是否还清澈见底?村前的水汪可还被芦苇环绕?”“村中的那盘石碾还为婶子大娘碾出面糊糊吗?村西头的打麦场还有栖身的地方吗?……”。结果却满怀着失落、遗憾和痛惜:“现在回故乡看一看,两个汪都不是原来的旧模样了。前几年村里忽然上马了一批“塑料颗粒厂”,全国各地的塑料垃圾、水泥袋子成大车地一车一车拉到这个小村庄,村里的男女劳力齐上阵,用了没有两年的时间,用这两个汪的水去冲洗这些垃圾袋子,硬硬地把西汪填平了,前汪也还剩下了一半。汪填平了,灾祸也就来了,有不少人因污染而得病……
  家乡的味道变了,变了味道的家乡,成为永远的心痛。
  读冯连伟的故乡,使我想起鲁迅的《社戏》《三味书屋》等经典名篇。当然,冯连伟不是迅哥,而当年的闰土也早已一个个变成了土财主。
  同时作者不断在故乡众生当中挖掘闪光点,寻找先锋人物和精神榜样:诸如平凡的小人物、相当于族长的大伯冯殿汉,“大伯成年以后,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由他主持的,无论是冯家族人的事,还是诸葛家族的事,只要他知道了,都会当作头等大事去参与,家庭闹矛盾他是和事佬,家里无粮揭不开锅,自己家里如果有他会挤出一部分先解燃眉之急,自己家没有就是去借也要帮”;一门英烈的诸葛圣章父子已经牺牲了整整70年,生前“对老百姓真心的好,对穷人老冯家是真的好,村里谁家穷的揭不开锅,他就上有粮食的地主家去借粮救济穷人”。后代诸葛怀伦继承父亲的遗志,担任了村里的大队长;从1979年7月份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6年。“三年的时间里,村里办起了砖厂、瓦厂、面粉厂、造纸厂、山楂园、葡萄园,村集体的收入成倍地增长。” ;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和平建设时期的山东省农机系统的劳动模范葛克仁,在朝鲜战场上负伤7次,荣立大功3次,小功7次,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在县农机公司干业务员33年,足迹跑遍全国,无怨无悔。1984年麦收时节,正在青岛组织货源的葛克仁,晚上10点多钟接到公司打去的长途电话,告诉他临沂阴雨绵绵,急需大批脱谷机。接到电话后,他感到十万火急,可当时市郊车早已停开,情急之下,他决定步行到厂里去。从他住宿的前卫旅社到流亭农机厂有70多里路,年近60岁的他,冒雨走了8个多小时终于在工厂上班前赶到了厂家。当时他累得坐在工厂门口,准备和厂长握手时,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当厂长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深受感动,马上把准备要起运外地的140多台脱谷机全部拨给了临沂。接着,他又联系汽车,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脱谷机全部运回了临沂”。他们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是党的骄傲,更是故乡的骄傲。为此作者由衷的感慨:“烈士的鲜血永远照耀着他们的后人” “为穷苦百姓的利益牺牲的所有共产党人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弘扬着一股正气,彰显着一种正义,满满的正能量,给我们以深深的激励和鼓舞!
  通读冯连伟的《掬水留香》,触摸他笔下孝与爱的深度,善与美的广度,不能不令人掩卷遐思,由衷地感喟:孝和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善和美是人类最美的品格,但在拜金主义的冲击下,所剩几何?
  作者以深厚的沂蒙赤子情怀,以及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在浓浓的亲情、乡情中深耕细掘,同时满怀深情的祝福和期待家乡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沂蒙精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书写明天最美好的篇章。
  平凡之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功力。写母亲写故乡的文字比比皆是,要把平常的事物写出新意来是很难的,写出感人的力量更是难乎其难,这不仅取决于作者“用心”的程度,也取决于思想沉淀与升华的程度。《掬水留香》在题材的开拓上,在情感挖掘的深度和力度上都是罕见的。
  最美的情感,总是胜于最美的文字。或者说最美的情感就是最美的文字。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汩汩清泉,如潺潺小溪,洋溢着清澈见底的自然之美。文字朴实、平实、写实,尽管质朴无华,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是一个矫情的时代,也是滥情的时代,冯连伟以他的无限热爱,无限真情,让我们回归家园,回归童真,回归母爱,回归一种最美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感谢连伟,让我们重温旧梦,重温乡情和岁月,激起我们的无限怀想!

  以源头活水,写永葆初心

  母亲和故乡,是冯连伟的文化之根,也是文化之魂;不忘初衷永葆初心,则是他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方向。
“宽厚德隆,耕读传家,”冯连伟无限自豪的写着自己的家训,八字家训,满满的正能量;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添砖加瓦。
  大哥冯涛是村里恢复高考制度后跨进高等学府的第一人,毕业分配到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从科员到副主任科员到副处长……一直干到建行青岛分行行长、建设银行总行巡视组副组长,他在《故乡记忆》开头写到:离开故乡已38年了,其间为上学、工作在多个城市居住,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忆。有些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忘,唯有年轻时在故乡的情景忘不了,不能忘,且日久弥新。家训是我走向未来的起点,也永远是我前进的力量源泉。“每前行一步,背后都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奉献”。《闯关东的后人》冯连旗,从一名普通战士,最后成为中共沈阳市委常委、沈阳警备区政委,无论在外面有多大的成功,多大的荣耀,都无时无刻不在寻根。 “问寻故乡,重温家训,在经历过激进、浮躁、奢华之后,我的灵魂在血脉中行走,我的肉体在亲情中融化,我的内心在深悟中嬗修,愿我们冯氏家族的梦,与无以伦比的中国梦叠加,相濡,重行!””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风民风国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家风正,则家兴;民风正,则民安;国风正,则国泰。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族的希望;良好的国风,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强国,要从良好的家风民风国风抓起。只有风清气正,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家训,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许多家庭或个人走着走着就已经忘记了祖训,也就失去了家风。冯连伟是幸运的,他不仅有祖辈相传的良好家训,也具有良好的家风,那就是父母的教诲:“母亲没给过我金钱、财富,但却给了我平安是福,受用一生的教诲。母亲的教诲像泉水一样清澈,像土地一样深刻,让我坦然做事,清白做人,超然物我,宁静淡然地行走在人生的路上”。 “心是一块田,我会做爹娘的好孩子,播种善良,播种厚道,播种宽容,播种真诚,播种勇敢……修得一颗平常心,修得一颗满足的心,修得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心,让爹和娘在天堂里放心。” 作者寻根溯源,为祖上在清朝出过一个秀才冯大兴而兴奋、自豪:“那时我的大伯作为冯家的族长,对冯家的后代是非常重视学习教育的,他每次的开头都是一样的:‘我们冯家在清朝时就出过一个秀才,尽管祖坟上没插上旗杆,也算冒了青烟,你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有大出息,让祖坟上再冒青烟插上旗杆。'冯家,曾经出过的这位秀才,让我怀念,让所有子孙后代铭记。”
  优良的家风像火炬,不断传递,照亮人生。作者的外甥女在《最好的家风是阅读》一文中写道: “我们每一次全家人相聚的时候,小舅舅总是我们的核心,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让我们好好读书,他说学无止境,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学习什么时候都有用,今天是学习知识提高自己教育孩子,将来是教育自己的子孙。舅舅从小是个书迷,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给我的姥爷、姥姥写了三本书,近百万字,在全国的作家中也是很少的,舅舅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把读书学习作为我们的家风不断传承下去”。
  不忘初衷,永葆初心,才不会被物欲所俘虏,不会被奢华所玷污。为此作者摈除外在的浮华,固守着内心的精神信仰和文化信仰,把书房当做心中的圣地,让心灵不断净化,思想不断升华,从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财富。“自2011年以来,有正式出版及未正式出版由我主编的国土报告文学、通讯:《为了这方热土》、《丹心国土》、《兰山国土》系列共计400余万字,是拓展工作、交流经验的专业书箱,在系统内有一定的反响和影响力;工作之余,我还正式出版了亲情散文集三部《静水深流》、《真水无香》和《似水流年》,近90万字,并先后在国家和省、市、区四级报刊担任专栏作家。在工作和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一点成绩,书房给我做了很大的贡献。书房让我远离灯红酒绿的世界,让我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笔耕不辍,自强自立,给我父母一丝安慰,给我的大家庭留下一点自豪。”
  不仅如此,作者常回家看看常回头望望,不断回望人生:“心中牢记与人处事的“三处”的原则:这就是多看别人的长处,记住别人的好处,多帮别人的难处。做事业上的成功者,做家庭的支撑者,做道德的守护者。”“社会历史潮起潮落,世事人物更新变幻,“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每一个日子都将是崭新、令我期待和向往的。我将会更加珍惜每一个日子,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温暖亲人,回报社会。” 。
  当功利与浮躁还有市场的时候,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优质的文化,更需要优秀的文学。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脉与前途。优质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泱泱中华,建立文化强国,首先需要从文化的净化开始,拒绝文化垃圾,剔除文化糟粕。建立一种对文化有效的防范、警惕与自觉,增强分辨意识。风清气正,才能国泰民安。
  读一本好书,会滋润我们的灵魂,完善我们的品德,塑造我们的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掬水留香》正是这样的散文佳作,也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地之子、农民的儿子,作者表达着对家乡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追求;同时作为沂蒙赤子和优秀的共产党员,表达着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本色的高贵的道德情操。每一篇文字可圈可点,整本书可咏可叹。读着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仿佛在触摸着蒙山沂水的深度、沂蒙精神的力度,我越来越明白为什么这里是诞生孝文化的热土,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蒙山沂水的子女,他们有责任有担当,继承着中华文明最传统的文化与美德,同时不断发扬光大,使新时代的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养育万物滋润万物。《掬水留香》里的文字清澈见底,光可鉴人,如同山间小溪,更如同这缓缓流淌的沭河水沂河水,如同沂蒙母亲的乳汁,没有大江大海的波澜壮阔,没有高山峻岭的多姿多彩,也没有日益繁华的城市五颜六色的惊艳和绚丽,却滋润着这片土地,养育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嗅一嗅它的甘甜,尝一尝它的芳香,你会醍醐灌顶,情感得以净化,心灵得以洗礼,灵魂得以升华。
  似水流年,流逝的是水,但河流还在;静水流深,流逝的是岁月,但本色不改。掬一捧沭河水,或者沂河水,留下的是生活中的花香、草香,和土地的清香。那也是文化的长河留下的书香和墨香。让我们满怀虔诚,与冯连伟一起,再一次掬一捧亲情之水,乡情之水,真情之水。这水,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水,使中国梦水波潋滟;这水,养育着民族精神与沂蒙精神!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