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壁画——艺术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安平君/文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
一眼盯着传统文人绘画,一眼盯着中国古代绘画,一眼盯着中国民间艺术,一眼盯着西方绘画,自戏称为“四只眼”,这是我创新汉画艺术来源的四大方位,也是我对继承与综合创新在艺术行为上的诠释。我们与著名画家王阔海先生探讨汉画,首先触及的是令我们自以为豪的帝国历史。汉族,汉朝以前称为华夏族,“华”是来自我们祖先注重的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汉族,汉人,汉文字自汉至今。罗兹 . 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 20 世纪。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事实上,汉朝之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由大汉帝国的成就所确定 —— 从起源于有限的华北平原的商朝开始,中国政权和版图到汉代时已经扩大到包括了现代中国边界内的大部分地区。因此,我们确信,大汉帝国的建立,巍然屹立起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在这同一时期,中国文明的传统模式也已经确立,那就是在此后20世纪中一直坚持不败的模式。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尽管此后政治上的分裂和统一又反复了多次,但以儒佛道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整合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汉画的前身应为壁画。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早在19世纪中叶,在非洲就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石器。到20世纪初叶,已初步建立起更新世时期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是一个地区化和细石器化的倾向日趋显著的时期,非洲也是如此。
考古学家一般把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称为“砾石和石片石器传统”或“砍斫器传统”。
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
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画动物则着重表现耳、鼻、角等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辨别动物的种属。无论动物或人物,一般都是遍身涂色,只有少数图形仅绘轮廓。在动物、人物图形中都夹杂一些几何符号。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第一节 先秦文化与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壁画在廊东西坎墙墙壁上。题材为秦王出行车马仪仗之属,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形象。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众所周知中国艺术源于工艺美术,中国具有独立性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出现,大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工艺美术中分离出来的。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秦代壁画已很成熟,由此可见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系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
据《礼记?丧服大记》画帷(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画慌(huang,又读mang)。《考工记总序》:“设色之工,画、绩、钟、筐、慌。”都是画出来的。目前保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的帛画有:1949年,在长沙城东于弹库楚墓发现的《凤夔美女》1973年,再次清理发掘子弹库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件《人物御龙》帛画。《凤夔美人》帛画,画上有一个们面姿态优美的妇女,两手前伸,合掌施礼。她的头上左前面还画了一凤一夔相搏。据郭沫若解释,概括起来是,一、画中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二、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成胜了灾难,是对生命胜利的歌颂,是对和平胜利的歌颂。三、画的意义是一位善良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经过斗争而得到胜利。四、画的构思把幻想与现实巧妙的交织在一起,表现了战国的时代精神。夔形特征,已不再似商周时代那种让人敬畏神气十足的样子,表现了人们对它的蔑视.《人物御龙》帛画,画的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所有物件,拂动方向由左向右,均趋一致,显示了进行的雄姿。人物形象和屈原诗中“高余冠之芨芨兮,长余佩之陆离”的描写,可以互相印证。画法用流畅的单线条勾勒为主,以平涂和渲染的色彩为辅,画龙、鹤、舆盖则用白描方法,全画中偶用金白粉色点缀。国画画法以线条为主,其源很古,其根很深。
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几个诸侯大国(七雄:燕、楚、秦、齐、赵、魏、韩),割据称雄,经过长期不断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为秦国统一。战国时代各诸侯纷纷变法维新,改革旧制,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政治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封建城市兴起,当时的七国首都都是大都市,诸如临淄齐城、江陵楚纪南城、凤翔秦雍城、新郑郑韩城、邯郸赵城、易县燕下都,以及洛阳东周城、曲阜鲁城、侯马晋城等。《战国策?齐策》上说:“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袵成帷,举祑成幕,挥汗成雨。”说明了临淄齐城之繁荣。战国文化开创了中国各地丰富多彩,鲜明独特的地方文化,成为以后各地地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战国时代各诸侯之间,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这些促进了 战国社会繁荣发展。 战国时代还是中国思想、文化大发展时期,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大好局面,创立了儒、道、墨、法等一系列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学上产生了《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春秋时代北方的现实主义,《楚辞》是战国时代南方的浪漫主义,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艺术的自觉,从此以后中国文艺摆脱实用,独立发展。
有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宫室壁画出现在商代。《说文.反质篇》引《墨子》佚文说,殷商时期“宫墙文画”“锦绣披堂”。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的一座半地穴式房址中发现了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的形似对称的图案,说明殷代晚期的建筑物上已经出现了壁画。还有周辅成王召见诸侯的图像。这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壁画的开始。周代也有墓室壁画,在陕西扶风县杨家堡西周墓内有绘菱格式与带状的花草纹样图案的壁画。这一时期的绘画工具比商时已有进步,颜料也更加丰富,多为一些有机矿物颜料,将画作在有白灰的墙壁上。
春秋战国时期壁画的范围扩张。这一时期的壁画题材更加丰富,圣贤肖像,神灵怪异,但现实性的东西较少。据东汉著名学者王逸《楚辞章句》云:“楚有先王宗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诡谲,及古贤身圣怪物行事。屈原‘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而成《天问》,此时正值他第一次被放逐。那么,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知道其内容是历史与神话的交织,其形式是一组手法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的连环画。战国时期的《山海图》则是一种图文配合规模宏大的壁画样式。
第二节 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国祚。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
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绘画艺术。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倡导“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汉画以汉砖、汉瓦、汉石像雕刻为主题,宫廷里的绢画没有传承下来,已经被历史淹没。汉画像砖大多为模制空心,泥质陶烧,黄灰色或青灰色,做工精细,古朴典雅。大量的汉画像砖中,较有艺术特色的为戏车、车骑出行、舞乐杂技、泗水取鼎、西王母、青龙白虎等画像砖。戏车砖,画面为表演走索等项目的杂技。车骑出行、舞乐杂技砖,画面分上下两组。泗水取鼎砖,画面表现了当年秦始皇在泗水捞鼎的情形。二桃杀三士、车骑出行砖,表现的是古代“二桃杀三士”著名故事。据考证,此画面还有西王母朝见穆天子的情形。鼓舞砖,画面上左置一鼓,鼓上羽葆飘扬,鼓两侧2人执桴击鼓起舞,上有3人摇小鼓,吹排箫,画面生动活泼,充满欢欣鼓舞的气氛。青龙白虎砖,画面中悬玉璧,右为青龙,左为白虎,龙虎前后绘有云气,喻龙生云,虎生风,给人以神奇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画又是我们研究先秦文化和大汉文化的依据。
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第三节 汉代壁画
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系“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卷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汉代在农俗活动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对关乎农业生产的神灵的崇拜祭祀,由于中国的宗教体系一开始就是与各种民俗事象结合在一起的多神崇拜,所以在农事方面供奉祭祀的神灵也就多种多样。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对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及河伯的祭拜;对引领万物复苏的春神的崇拜等。这应该是汉画产生的生活基础。
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壁画著名的有: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老城西北西汉壁画,洛阳八里台西汉墓壁画,营城子汉墓壁画,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陕西千阳县汉墓壁画,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山东梁山汉墓壁画,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辽阳三道壕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徐州黄山陇汉代壁画墓,嘉峪关汉墓壁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等。其中洛阳卜千秋西汉壁画,题材很丰富,其内容有人头鸟衣的仙人王子乔,人首蛇身的女娲,披羽衣和袒腹的仙翁(方士),交缠奔驰的双龙,二条羊、朱雀、白虎,双髻下跪的仙女,墓主女人乘三头鸟并手捧三足鸟,墓主男人乘蛇形舟,以及彩云、月亮、伏羲、太阳、黄蛇和猪头大耳的方相氏等,组成了一幅升仙图,反映了死者魂灵到天国去的美好归宿。
洛阳老城西北汉墓中的壁画,有《苛政猛于虎》、《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著名历史故事。《鸿门宴》,画面人物凡八人,左右各四人。从右侧算起,二人在准备餐事,一人盘膝坐于有脚方炉前烤牛肉。一人立而面向左倾斜,手持杖,目睨火炉,背部悬钩上挂有牛肉并一头牛。火炉之左,二人席地而坐,相向对饮,态颇安详。较肥壮者为项羽,较文雅者当为刘邦,立刘邦之侧为项伯,面向左,目睨视,两脚作分跨势,意在掩护刘邦。虎形画像之左有二人拱手,并肩而立,着紫衣者,貌美如女子,眼向下,似有忧色,头上似有冠,腰带上悬有宝剑,此即张良。着黄褐衣者,无冠,有髭,年较老,面向右,睁目怒视,此即范增。范增之左一人,貌最狞猛,执剑欲刺者,为项庄,是范增让他在席前以舞剑为名,准备刺杀刘邦。画面气韵生动,以有限的画面,画出了紧张的气氛,把人物心理状态,都活脱脱地画了出来。
汉代的帛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这一方面告诉我们缣帛画卷所遭受的破坏情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知道帛画是多么繁富。近年以来,陆续发现的西汉帛画实物资料有: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发掘出一件震惊中外的彩绘《西汉帛画》,内容分三个部分,上部代丧天,以人首蛇身的女蜗为中心,把她描绘为一个头无冠,披长发的妇女形象。上半身着蓝色衣,两手抄在袖中,向左而坐,显得端庄肃穆。足以下作红色的蛇身,环绕这位所谓人类始祖呻“天帝”,还表现了一系列的“天国”景象:有“鹤寿千秋”的五只仙鹤,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的两只飞舞鸿雁。月下一女,似乘龙轻扬而上。两只兽首人身的司锋骑在异兽上振铎作响。有金鸟的太阳和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间。两条巨龙相对飞舞,祥云缭绕。
1974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共四幅:“T”字形帛画:上部扶桑间没有大小太阳等;中部上端是墓主人出行的场面。身着红袍,戴冠佩剑,为一男性,随从执乾拿矛。棺室西壁的帛画,左上方画一佩剑者立于华盖下,后有一长列侍从,其中又有持盾的士卒和另一列人群。右上方绘有车马行列,右下方也画有立于华盖下的佩剑者和十余列队侍从。左下方还有鸣金击鼓的乐舞场面。全画现存百余人,数百匹马,数十乘车。
在1976年5月在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中出上的一幅《金雀山帛画》也是西汉帛画。画幅的上部,仅有月中的蟾蜍日中的金乌,象征宇宙浩渺无际的白云,表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和象“琼阁”的建筑物。画幅下面仅画一只怪兽驾驭两条飞龙。画幅中部,所占比例最大,按上下排列有五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墓主人,为一身躯肥大的老年妇女,四个奴婢或立或跪,听候吩咐。第二个层面,是四男一女正在表演乐舞。第三十层面,是五个官僚或文人前来拜访,拱手互间,第四个层面,是同医和纺绩的生活情景。第五个层面,是三个表演角抵的图象。与马王堆帛画,地区虽相距千里,而风格颇为相近。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第四节 汉以来的佛教与中国壁画
在汉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出现的汉画生命美学的断层,曾经让艺术家忧心忡忡。穿过悠长深邃的历史长廊,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副壮丽的景观: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东汉大军趋塞北、出河套,对北匈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并于第二年复置了西河郡、上郡。紧接着又于永元二年,永元三年连续两次对北匈奴进行了穷追之战,迫使北匈奴永远离开了中国北部边境。两郡从此有了一个短暂的休养生息之机,军队的驻扎和高级将领及官吏的存在又带来小范围的文化升华。歌舞百戏、狩猎酒宴、拜谒礼仪先充溢于军营官场,后扩展于富室大户。有地位的阶层人士先追求于生前的享乐,后追求于死后的成仙。于是就有了石板砌垒的墓室,石板上还要刻绘出逝者生前的骄傲和对另一个世界的希冀。近两千年后这些石板被陆续发现了,这就是陕北东汉画像石。它们从永元八年(公元 97 年)至永初元年(公元 107 年)极短暂的时间里骤然大量的出现,又在其后不长的时间里很快的衰落、消失,以至于如此底蕴厚重的东汉画像艺术在史书中竟无一字记载,以至于让后来者在研究它的来龙去脉时常常会坠入千年迷雾。这只是其中的一例,反思这断层给中国美学艺术进一步发展造成的困境,曾经是许多有识之士在很长时间里的重要工作。为开解这个困境,只有发扬大汉民族博大雄强的文化精神,去接合尘封几百年的文化艺术链条,让汉画魂魄归去来兮。著名画家王阔海先生说,这样,更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全面继承传统,正视民间艺术,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邃,在吸取西方艺术的同时,立定民族精神,进行隔代遗传、异域相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再创造,在世界文化大交融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文化精神与特色的现代水墨图式。惟此,方能够完成中国美术新的凤凰涅磐。新汉画艺术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是汉学、汉画研究在美术界的异花绽放。从本质意义上讲,任何人所研究的任何艺术形式成果,都属于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都会自然地流入人类的文化长河。古印度多以壁画庄严佛堂,亦有招画工于门侧、讲堂、食堂、浴室等作诸彩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如描绘神通变、五趣生死轮、本生故事、地狱变等。现从北印度古代佛教寺院残存之雕像、建筑物、遗址中,发现部分壁画之薄彩痕迹,可依毗奈耶杂事卷一、卷十七、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一、卷二等之记载推定之。如位于孟买东方之阿旃多,当地溪谷所设之石窟寺院,其内部即有壁画。至于较古老之壁画,大部分于西元四至十一世纪间完成,木造寺院多于壁上涂白泥,直接彩画;石窟之画稍异,乃于侧壁、天花板、梁柱等处薄施漆灰而描绘者,历经千年,其色彩依然鲜丽,然剥落部分亦多。
我国佛教壁画,最早可考者为汉代,其时佛教传入,塑像及壁画随之茁壮蓬勃。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这可能是道观壁画的开端。佛寺壁画则始于东汉,是由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而出现。如明帝刘庄命画工画佛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在洛阳建白马寺,于其中壁画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我国南北朝时就将人物画于佛画,表现各种类型之演变。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 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