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贺履之(良朴)先生的在
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刘纯华 
刘纯华院长在纪念贺履之诞辰150周年研讨会发言
清朝末期,中国封建文化逐渐衰退,西方文明开始以前所未有之势冲击泱泱中华,社会处于历史的转型期。在这推陈出新的重要时期,艺术界涌现出一批掌握社会脉搏、带动时代进步的优秀艺术家,一代绘画大师 贺良朴 便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一位 。
要谈贺履之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我们必须谈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民国初年的“三大画派”;二是京津画派的历史源泉——南风北渐;三是美术教育家贺履之的社会活动等等。
贺良朴( 1861—1937 ),字履之,号篑庐,别号南荃居士,蒲圻赵李桥人 ( 今属赤壁人 ) ,前清拔贡。拔贡 是 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一、清末民初的“三角鼎立”
要研究贺履之,必须先谈谈清末民初的“三角鼎立”。
清末的北京画坛,比上海画坛寂寞得多。 当时海上画派很是活跃, 鸦片战争以后,衰朽腐败的清朝政府根据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于1843年11月17日宣布上海开埠。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和1853年上海小刀会的崛起使各地官绅商贾和文人墨客涌入租界避难。至十九世纪末,租界人口已近百万。期间,以江浙为主的各地书画家云集上海,如赵之谦、任熊、胡公寿、张熊、任伯年、蒲华、钱慧安等,形成了“前海派”的核心阵容。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再次汇聚了大批清廷的末代官员,有总督、巡抚等,或一等高官、太傅、大学士和尚书等,如陈宝琛、沈曾植、张謇、陈三立、朱祖谋、康有为、曾熙、李瑞清、张元济、郑孝胥等多 位 弃官拾艺 的人物 ,使上海艺坛整体实力再次升华。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 具 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代 表人物是: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 被称为岭南三杰 ,或者“两高一陈”。 岭南画派自 “ 二高一陈 ” 起正式形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自成一格.以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岭南画家,无论在题材与技法上又都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四人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的四大画家 。
总体而言,“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雏形与发展时期均处晚清至民国初期阶段,虽处同样的风云跌宕年代和同源上海,却依然各树画派,可见艺术流派的原动力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 京津画派 ”诞生于20世纪初, 1919年,金城、陈师曾 、贺履之 等人发起组织了著名的“中国画学研究会” , 以“精研书法, 博彩新知”为旗帜,形成独特的创作风貌,成为与海派、岭南派遥相呼应的北方绘画流派,代表画家有 金城、陈师曾 、贺履之、陈少梅、 齐白石、陈半丁、溥佺、刘奎龄等。
二、清朝末年“南风北渐”
“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以各自独辟蹊径的绘画风格,开传统国画革新之先河,起中西画法互补之先声,分别成为对中国近代绘画产生深远影响的两大画派。“海上画派”从任熊、赵之谦至吴昌硕、王一亭历经“前、后海派”的繁荣 。 “前海派”鼎盛于19世纪中后期,“后海派”活跃于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间 。 “岭南画派”自高剑父于1912年创办《真相画报》到“二高一陈岭南三杰”的横空出世,几乎与“后海派”并行于同一时期 。 同样,“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均受西风影响而面向世界。在可谓大同小异的时代背景和血脉传承之下,两大画派却形成了卓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两大画派于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自称雄画坛,时值中国近代由封建制转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动荡时代,变革之风席卷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随着时代发展而步入西风渐进的转折期。
民国后,北京成为政治和文化交战的中心,开始吸引政客和文化人。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使一睹清宫秘藏古代名作 为快 的画家纷纷北上,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风北渐”使得 北京画坛也空前热闹起来。
约至 1927 年间,定居或曾留居北京的外省市籍国画家、收藏家有姜筠、廉南湖、齐白石、金城、陈师曾、陈半丁、陈汉弟、姚华、 贺履之 、汤定之、陶鉴泉、凌文渊、汪霭士、吴观岱、吴征、俞明、王梦白、郑锦、萧俊贤、萧谦中、徐宗浩、余绍宋等 。
三、贺良朴是最早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家之一
贺良朴很早就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画名一度蜚声中外。吴挹清任驻意大利公使时,曾将 贺履之的 画数十幅参与罗马赛会,获该国政府赠予 的 三等勋章。
他的作品参加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展览,均获好评 。 日本编撰的《支那画家辞典》对此有记载。 中国政要 出国考察时,在伦敦博物馆看到贺良朴作品与赵千里、董北苑作品并列展出。经常有日本、朝鲜画士,遥寄纸笔,千里索画。
四、贺履之先生作为美术教育家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美术教育家 贺履之 已经 早已名垂青史。
1918年3月22日,由蔡元培校长为提倡美育发起的画法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邀请徐悲鸿组织国画部,比利时教师盖大士指导油画。研究会还聘请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担任导师,如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等人。
1920年研究会更名为研究所。画法研究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美术教育的开端。
1920年“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时,是发起人之一,成立后 贺履之 被聘为画会评议,同为评议的画家还陈师曾、萧谦中、齐白石、 萧俊贤、、陈半丁、姚华、汤定之、徐宗浩、陶宝如、陈汉第、杨葆益等。
贺久寓京华,门墙桃李,培植了许多著名画家。其弟子如胡佩衡、李苦禅、王雪涛、浦熙修等。画坛名宿与贺 先生 相往还者有林琴南、齐白石、陈半丁、徐悲鸿、俞越园。
五、关于贺良朴的文学贡献
贺良朴在美术创作和教育方面成就突出,其文学成就也不容低估。在他那个时代,诗书画的分工还不像现在这么细,很多人是兼工古文辞,善诗书画。贺良朴亦复如此,绘事之外,能文善诗,一些诗社也邀请他参加活动。
赵熙认为他的诗“大氐语无刻泻,取适己意,油然肫独而不致饰乎外,礼家所谓仁气也”(《〈南荃诗钞〉序》)。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那些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剧作是上了《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的。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 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
1905年,发生了以上海为中心,波及全国及海外华侨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引发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出现。贺良朴以“南荃居士”笔名发表的《海侨春》传奇两卷十二出(阿英认为,至少还有两卷没有写完或印出),把上海工人和商界开展的反美华工禁约斗争的盛况搬上了舞台,气象颇为壮观。其中,有气氛热烈而激昂、倡导发展实业、自制自销的商界集会,有人力车夫拒拉美国人、“不做花旗狗”的义举,也有“美孚老火油,面粉麒麟镂,品海、球牌各种烟香透,罐头生果咖啡酒,百货如山概不售”的抵制美货运动……都表现出“人心不死,民气方遒”的爱国情怀,其舞台鼓动效应尤为强烈。《海侨春》传奇后来被阿英收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另一篇署名“南荃外史”的《叹老》,被辑入《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传》。 阿英,是 作家、文学理论家。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有历史剧《李闯王》、《碧血花》等。有文集《 阿英 文集》等。 1946 年任中共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文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
六、贺良朴是一个爱国艺术家
作为一个爱国者,贺良朴对时局始终非常关心。他纂著的《五洲三十年战史》,1903年由上海作新社印行。书中所述时间始自1873年,终至1902年。
贺良朴强调编译该书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醒民众救国的意识。他认为近三十年来,“世变日深,中国之危,不可终日”。20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的焦点,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贺良朴对俄国对华侵略尤其关注,因为“俄罗斯尤为切肤之痛”,所以此书“始于俄人之侵回部,而终于俄人之据‘满洲’”
1923年,他愤于军阀争战、民不聊生而绘《江山秋霁图》,在画上题写“处此雾障风腥之世界,写我山明水净之秋光”,希望出现一个清平世界。这一长达15.6米的长卷,描绘的是江南山光水色,山石层峦用了多种披麻皴,构图精细,以平远为主,三远兼有,用笔丰富,用墨浑厚华滋。画卷中或溪岸曲折,或平湖苍茫,或蒹葭萋萋,或渔舟点点,或飞瀑击石,或层林尽染。当时贺良朴已逾花甲,学识渊博、游历丰富,正是笔精墨妙、功力深厚的时期,有诗赞道:“古木萧疏蔽草庐,好山重迭水萦纡。先生似得渔樵趣,无限秋光入画图。”此画一出,即为当时艺坛所推崇,名噪一时,名流陈宝琛(弢庵)、樊增祥(樊山)、冒广生(鹤亭)纷纷为之题签、题诗。在当时画界,曾一度有“北贺(履之)南齐(白石)”之称;他的画多由樊增祥题跋,故有“贺画樊题”之说 。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
光绪二十八年和三十年,创作《海侨春》和《海侨春传奇》曲本 , 揭露和斥责美国资本家贩卖华工的罪恶。此曲本被阿英辑入《晚清文学丛钞》。他的诗文为世人推崇 , 著有《篑庐全集》 , 计百余万字 , 包括《南荃诗钞》 10 卷、《南荃正学》 2 卷、《五洲三十年战史》。 “ 九 · 一八 ” 事变后 , 恨日军横行 , 作《登黄鹤楼》 ( 调寄满江红 ), 抒发爱国热情 , 鞭鞑日军的罪行。 1937年芦沟桥事变,他因愤懑致疾,不久双目失明,同年11月溘然长逝。遗著有诗集十卷、文集一卷、词抄一卷、述说二卷,汇编成《篑庐全集》,以战乱未能出版。
七、从贺履之的社会活动看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贺 先生 的画,镂月戴云。早期宗法“四王”, 四王是中国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其成员为 王时敏 、 王鉴 、 王翚 、 王原祁 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趁于程式化。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烜赫南北。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融化精神,亦一成就。“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工山水,兼人物花鸟,笔意疏朗,恪守中国现传统画法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画家年谱》、和日本编纂的《支那画家词典》等,均记载其小传作品。清末吴挹清任意大利公使,曾将贺画数十幅参加罗马赛会,获意大利政府三等勋章。贺 良朴 的画也多次展览于日本和海外诸国,均获好评。贺的一幅山水画至今藏于伦敦博物馆。
在齐白石大事年表中,记载,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 齐白石 56岁?, 2月,齐白石携三子良琨、长孙秉灵来京就学。由 龙泉寺 搬至石灯庵。是年识梅兰芳、林琴南、 陈散原 、朱悟园、贺履之及12岁的 张次溪 。?
在秦仲文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仲文 1915年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此间参加蔡元培主办的北大画法研究会,得贺履之、陈师曾、汤定之、金北楼指授,又拜章浩如为师,兼习书法?。 近现代中国画家、 美术史 论家、美术教育家。 秦仲文 1921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即原北平艺专)、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解放后历任 北京画院 画师、院委、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等职。文革期间受迫害,郁郁而死。 在陈半丁个人绘画史上,也有贺履之的记载,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字半丁,号半痴、静山。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画家。 1906年至北京,与吴观岱、 贺履之 、陈师曾相处甚善。40岁后应蔡 元培之邀,就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50年代后,历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得贺 履之、陈师曾、汤定之、金北楼指授,又拜章浩如为师,兼习书法?。
徐悲鸿也与贺履之同处过, 1917年12月,徐悲鸿来到北京等待公派留法的机会。在此期间,徐悲鸿经人介绍结识了 蔡元培 。这位极 力提倡美感教育的北京大学校长,于1918年2月22日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聘请了一批著名的画家担任导师,如陈师曾、 贺履之 、汤定之等人,徐悲鸿也被聘为画法研究会的导师。5月14日下午,徐悲鸿在北大画法研究会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要旨在于: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 等等。
北大画法研究会1918年2月正式成立 的 ,该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研究绘画艺术的大型美术团体,宗旨为“研究画艺、培养人才、倡导美育”,兼具研究与教育性质。画法研究会聘请的导师都是当时画坛的著名人物,如陈师曾、 贺履之 、汤定之、胡佩衡等,徐悲鸿担任导师时刚满23岁,是画法研究会中最年轻的导师,当时 徐悲鸿主教人物画和水彩画。这期间,徐悲鸿初步奠定了写实主义绘画风格。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中国教育部继续派遣留学生去欧洲留学,傅增湘终于有机会帮助徐悲鸿完成留学愿望。1919年,徐悲鸿离开北京,去法国巴黎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个起点。
蔡元培先生在回忆录中,说, 我本来很注意于美育的。北大有美学及美术史教课,除中国美术史由叶浩吾君讲授外,没有人肯讲美学。十年,我讲了十余次,因足疾进医院停止。至于美育的设备,曾设书 法研究会,请沈尹默、马叔平诸君主持。设画法研究会,请 贺履之 、汤定之诸君教授国画;比国楷次君教授油画。设音乐研究会,请萧友梅君主持。均听学生自由选习。1923年因蔡元培辞去校长职务,北大画法研究所便停止活动。
王霞宙先生早年入著名国画家梁公约门下,他十分尊重自己的启蒙老师梁公约,把自己的画室取名为“怀约画室”,给自己取别号“怀约室主”。尝受业于 贺履之 (良朴)、萧泉(悬)。青年时期工人物画,尤擅仕女,受清代费丹旭、改琦的仕女画技法影响颇深,无论是 线描还是没骨渲染,俱形象简练,风致清秀,技法精到,画出的仕女轻盈、柳秀、柔弱、飘逸,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王美人”。?王霞宙(1902~1976)自号怀约室主,湖北枣阳人。1924年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历任华中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第三届湖北省政协委员。
齐白石的 嫡孙齐由来 在 讲述齐白石的“北漂”生活 时说: 湖南画梅最有名,爷爷以往画梅是参照同乡的笔法。然而在京城,陈师曾说,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于是,爷爷改变了画法。他在同乡的介绍下,认识了徐悲鸿、 贺履之 等艺术名人 。
冒鹤亭 的孙辈在《 谨以此文纪念梅先生诞辰108周年 》中有这样一段话: 餐后休闲时,梅先生饶有兴味地看家母所绘山水人物画,其时母亲在莫斯科刚举办过个人画展,当梅先生知道母亲是学者、书画名家 贺履之 的千金时很兴奋,因为在北平, 贺履之 和梅先生学画的老师汤定之齐名,有“二之”之称,名重京华。梅先生说:“您绘画是老太爷教的吧,几儿也赠我一幅好吗?”双亲知梅先生耽丹青,并有多位名师指点,恳请他赠画一幅,梅笑允。抗战胜利后,梅先生心情舒畅,不忘旧诺,以一扇面相赠,画一绛梅,枝条清疏,着花数点,别有一种逸致。
吴镜汀在发展道路上也有贺履之的身影,据记载,吴镜汀在名师金城、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轨迹,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吴镜汀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吴镜汀(1902—1972.11):别名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浙江绍兴人,居北京。1918年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国画研究所学习,曾任国立艺专讲师,北大临时第八班任中国画教授,17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从金城研习临摹古画,随金城及陈师曾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展。在金城弟子中,其造诣属深湛者。从王翚入手,涉猎宋、元、明、清各家,同时注重写生,将传统与造化熔为一炉,山水清新雅致,意境幽远。1936年升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三十年代初,任教于京华美术学院。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8年参加筹备成立北京画院,任副院长和画师、美术编委。先后任美协北京分会书记处书记、《美术》编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理事、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等。书画大师启功先生曾随其学书画。
李苦禅平生简介中记载, 李苦禅 也得益于贺履之先生 , 李苦禅 1916年入山东 聊城 省立二中,从 国画家 孙占群习画,首先学画荷花。是年作中国画《 猫 》、《鸡》和《鹤》(原系四条屏,现失一条)。1918年暑期,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从徐悲鸿学炭画,并受益于 陈师曾 、贺履之、 汤定之 等先生。次年,临摹徐悲鸿的 油画 《搏狮》。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汉第也是值得一提的, 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仲书,号伏庐,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早年留学日本,与孙中山等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后历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参政院参政,清史馆编纂、提调、故宫博物院委员等职,晚年寓居上海,潜心书画艺术创作和金石收藏。1920年5月29日 , 画家金城集合当时北京、天津地区最负盛名的艺术家、收藏家陈师曾、陶瑢、贺履之、陈汉第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这是当时北方画坛最大的美术社团。 也就是说,这是京津画派的基础, 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定期观摩(展览),招收研究员(学员),聘请画学评议(教员),以培养中国画人才为主要内容。陈汉第是研究会的“早期评议员”,评议员还有陈师曾、贺良朴、徐宗浩、萧谦中、俞明等十数人。
贺良朴 桃李满门,其弟子中,著名的有胡佩衡、秦仲文、李苦禅、王雪涛、于非闇等。
今年是贺履之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术讨论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