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先生美术思想研究
刘纯华
金城 先生 1878 年 9 月(光绪戊寅年)生于浙江省归安县南浔镇(清朝时归安县为湖州府治)。字巩北,一字拱北,又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中 国近现代画家,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始人,湖社画会鼻祖。
先生家学渊源,对古器物字画收藏甚富,早年都游学欧英。曾途经美国、法国,考察法制兼及美术。回国后初任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廨襄谳委员,后被聘为编订法制馆、协修奏补大理院刑科推事、监造法庭工程处会办。宣统二年( 1910 )清政府派金城充任美洲万国监狱改良会代表。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众议院议员、国务秘书、参与筹备古物陈列所,倡议将故宫内库及承德行宫所藏金石、书画于武英殿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和画家们研究学习。由于金城对于传统绘画的爱好,展览期间,日携笔研坐,刻苦钻研,并不断地临摹古代佳作珍品。金城初学戴熙的精细笔法,后接近陆廉夫画风。他的山水、花鸟、人物都有古意。 1918 年,与周肇祥、陈师曾等在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许多有绘画基础的青年聚集在画学研究会,由金城讲授古代绘画之成就,他竭力提倡保存国粹,临摹画稿,一 笔 不苟。 1920 年 5 月,在总统徐世昌的资助下,中国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自 1920 年起每隔一年举办一次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在日本举办,金城受日本画家邀请,赴日参加展览,受到日本画家的欢迎。他去世后,画学研究会的部分会员为纪念他,于 1926 年由他的儿子金潜庵发起组织湖社画会。并编辑出版半月刊《湖社》,后改为月刊,刊登社员及名人作品,介绍古代名画,宣传维护传统画法。湖社影响很大,成员几乎遍及全国,盛极一时。金城著有《藕庐诗草》、《北楼论画》、《画学讲义》。收录了金城传世画作 130 余幅,并著有金城的生平概述、绘画艺术特色评述与研究,以及金城本人的论艺文章摘选,和各家评论摘录。另有年表简编,并附有常用印、主要传世作品目录等。——编者
上世纪 20 年代中国美术界出现的“金北楼现象 ” 无疑成为当时海内外美术界汹涌翻滚的激流中令人瞩目的最高浪峰。他被中国美术界称之为“广大教主 ” 、 以 “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 为原则,培养、指导了一大批年轻画家,由北京的画坛领袖,上升为“广大教主 ” 。这种称谓,既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推崇,也是对先生美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崇敬。他只活了 48 岁,在人生的最辉煌时段,便撒手画坛。
在他短促的生涯中,先生与古人一样,走的也是一条由临仿到综合再到创作的过程,只不过因为筹建并在古物陈列所有一定职务之便,他对临摹更加看重。 20 年代初期和 1907 年至 1919 年间,他的山水画多以 “ 摹 ”“ 仿 ” 为题,先生临摹的历代名作多为宋、元和明代大家。这些,实际上属于半摹仿的作品,体现出他不仅对宋元山水风格流派了然于心,而且能广采博收,融会贯通。在摹仿中 成就了 先生孤傲不群的艺术大家气质,在摹仿中将中华先人创造的国粹推向了全新的境地,这是因为先生在摹仿中用自己的艺术天才给作品注入新的灵魂。当然,这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先生的题诗上。先生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官场纷杂,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充满黑暗和失衡的时代,也是各派“主义”和“思潮”泛滥的时代,此种纷杂混乱的局面导致艺术存在之链轰然断裂。先生是从混沌的雾霭中穿涌而出的,在全国美术界乃至在西方美术界展示出 20 世纪上半叶中华文化卓而不群的精神风貌。
一、关于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界形势
金城 先生 1900 年赴英国留学,学习法律。这年,先生 25 岁。在他 19 岁的时候,画名已经在他的家乡湖州远近闻名了。他在英国学习 5 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多跟美术有关的大事件。回国后, 金城 先生发现中国美术界已经进入了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更严重的是,因为 国力的衰退使时人在文化鉴赏上的勇气和自信也随之锐减。此时的文人画也随之失去了明末清初西洋画初次传入时那种居高临下的自信力量 ,而遭遇到了来自异己的威慑力。
20 世纪初期,古老的中国正朝着一个现代形态的社会转换,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国人同时感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自鸦片战争到 20 世纪初期,晚清文人由此出发,从枪炮战舰到思想 文化对传统文化作全面检讨:弃旧图新、“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 由自然科学、政治体制扩展到了思想文化及教育制度。 1902 年壬寅清 · 光绪二十八年南京创立第一所优级师范三江师范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进学堂章程,提出要“中、小学都设有图画课”。 1903 年癸卯清 · 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张百熙等奏进“学堂章程”,将图画列为中小学生必修之课。 1904 年 1O 月上旬,光复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康有为经香港赴欧洲考察以后认为“吾国画亦当变法”。不久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萧俊贤率先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分授书法和中国画课程。 1907 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就有“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帮”的理想,对传统文化失望,并希冀用西方之美术来拯救中国艺术; 1908 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在杭州建立,校长为经亨颐。预科、简师均设图画、手工课。 1909 年己酉清 · 宣统元年,由钱慧安等人发起的豫园书画善会在上海成立,会长为高邕。金城作为社会名流参与了发起和领导工作。
在教育界轰轰烈烈的同时,一批政治家首先向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于 1912 年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范畴, 1917 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当年“公车上书”的带头人康有为于 1917 年发出了“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哀叹 , 他认为, “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由画论之谬也。请正其本,探其始,明其训。 ” 将中国画近世衰败的根源归咎于“近世以禅入画”、“弃形似”、“倡士气”的绘画思想、观念即画论的误导;并引据古代注重绘画存形叙事、劝善戒恶诸功能的画论,指出“画以象形类物”,“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可忘形也”;进而康有为点明振兴画学的意义 —— “今工商百器皆籍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 ” 他后来忙于政治,没有在绘画领域有什么大的作为。 早期的革命家陈独秀继 1917 年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之后,又于 1919 年同美学家吕澂公开地树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 ,“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而引起了震动,并直接导致了中国美术前途论争和画坛格局的变化”。 《 新青年》第 6 卷第 1 号刊登吕澄和陈独秀的通讯,提出“美术革命首先要革王画的命”。新文化运动中 的先进分子,大多 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国内已有股强烈的全盘否定传统和崇尚西方艺术的思潮在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