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地向人民艺术家学习
臧焕年先生在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艺术大家研讨会上的讲话(根据讲话整理)
各位同仁,今天,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举办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刘纯华院长希望我讲一讲 白石 先生的艺术造诣,我很高兴。我是 白石 先生的儿子齐良迟的弟子,小的时候,我也见过白石老人, 齐良迟 老师还亲自为我题词“白石门下”,我一生致力于白石艺术的研究,对白石老人的艺术有一定研究,今天来了几个将军,也有齐派风格的同仁,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齐白石艺术生平:
齐白石( 1864 ─ 1957 ),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曾被授予国际和平奖( 500 万法郎)。
齐白石主张天道酬勤,这也是他追求艺术的写照:一位客人问白石老人:我想学画,请您学画最重要的是什么?老尹回答:把一板车宣纸用完再说。白石老人一生只有十天没作画。
齐白石老人无心做官,终生追求艺术。樊樊山(时任清朝陕西省县司)引荐白石老人见慈禧太后做代笔,被婉拒,并说:“我平生以见贵人为苦事。”“与其给我捐个官,倒不如让我回家读书”。
白石老人刻苦简朴: 20 多岁时在客户家做雕花木工,客户家有《芥子园画谱》,借回家利用松枝照明把画谱临摹作为学习资料。
爱憎分明。
憎, 1937 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 翠鸟 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翠鸟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翠鸟奈何?”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 日本人 比作翠鸟,意义深藏,发人深思。京华美校给白石家送冬天取暖用的煤炭,白石老人把煤退回,并说:我已不在学校任教。
爱,齐白石对自己门徒却百加爱护。 1933 年,刚从 杭州西湖 艺术院毕业的 李寄僧 经 潘天寿 介绍,在北京齐白石门下深造。一次,齐白石对李寄僧说:“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笔太小,必须改用大笔”。他继而又问“你有大笔吗 ? ”看到李寄僧摇头,他马上说:“我送你一支”。说罢,齐白石带着李寄僧走到一个堆积间,里面还放着一口“寿材”。大师用凳子作垫,一脚跨到了“寿材”顶上,把靠墙木架上的几个纸包拿下来,然后选取下一捆长的纸包说:“这都是长笔,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兴极了,当即取了二支,是羊毫提笔。那时,李寄僧虽在北平艺专任教,但由于课时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师送他这样贵重的好笔,可谓雪中送炭,这虽不是什么大事,却让李寄僧终身难忘。瑞光和尚(弟子)去世后悲痛不已。教导弟子门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画其型,画其神。白石老人作画的线条是那独有的钢韧朴拙的线条如画紫藤、何埂、松枝、松针、虾须、蟹爪等是写出来的。
二、关于齐白石画:
仔细观察:他十分热爱他的家乡,对家乡的一切大小事物都有着浓厚的感情,他要捕捉住这些自己喜欢的花鸟草虫通过纸笔把这些可爱、生动的事物记录下来。因此,小鸡的天真姿态,虾的透明的外壳和有力的须爪,牵牛花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挺劲。他要抓住每一个动物或植物的生态和性格,他看得出每一朵花,每一只小虫的内在生命,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再现了他所熟悉的物象里活生生的灵魂。他用许多昆虫标本作为参考。这些都是白石老人实际接触和感受过的东西,所以才能画的细致入微吧?
画虾题字“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澹,此三变也”白石老人画虾在 40 多岁后见到徐渭、八大山人、李复堂、郑板桥等人画虾的作品但都不能形神兼备,大都只画一两只。老人 50 多岁时,画虾自认画的不够生动,观察画案上自养的小虾用笔杆触碰虾,使之游动、跳跃,进行写生。虽然形似但虾身透明感、头胸不分浓澹、腹部少姿态、虾臂无力度。六七十岁以后达到形神兼备腹部小腿、胸部大腿及长须的省略使其笔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特备是 88 岁后所画的虾多一笔或少一笔都不行。
1.画蟹:蟹身厚重蟹腿横行 他仔细观察活蟹如何行走及各种动态,还把煮熟的俩只蟹放到盘中仔细观察。抄录画蟹作品的一段跋语“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杂错,尝有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拳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 可见观察之细。
2.衰年变法:画风大变。白石老人 57 岁来京,这里不得不提白石老人初来北京一改八大冷逸风格, 57 岁听取了陈师曾的意见进行了变法“自创红花绿叶派”如画葫芦和瓢虫。葫芦和瓢虫色彩和形体相差悬殊,两个形象在画中同等重要,谁也不能压倒谁。黄色作为底色,更好的衬托出了瓢虫的那点红;相反,瓢虫的红也称托出了葫芦颜色的厚重。画桃实用洋红色,桃嘴色重,逐步过渡。桃实根部用藤黄渲染,最后趁水分未干之际,在桃实的红色和黄色部分用画桃的红色“当家笔”的笔尖沾较深的红色横向点几笔增加立体感和新鲜感。这样桃树叶的墨色和桃实的红、黄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看起来更加鲜活。
在学习石涛、 朱耷 、徐渭的基础上,吸收吴昌硕的技法,终于自成一家。白石老人作画常常“一挥而就”简单几笔就能把物象表现的恰到好处,原因就是它以对事物有了精确的观察,充分掌握了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专注了它的特征,因此,一挥就画了出来,但这一挥的功夫却需要一辈子的苦练。
3.构图、意境和题字:
我们国画的繁简格律是:繁不觉其繁,简不觉其简。虚实格律的标准是:虚,要虚到无画处有画;实,要实到措置一二事物,便能控制全局。即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跑马。
行到几时休,何处草泥香(题蟹) 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先生命题) 葫芦 ( 单眼看葫芦口:里面是什么) 老鼠偷油:(讽刺旧社会贫困百姓生活的艰苦和敲剥民脂民膏的军阀官僚) 题灯鼠 , 昨夜床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一钱油,那能供得鼠子饱? 何时乞得猫儿来,油尽灯枯天不晓!
画桃(仁者寿)白菜(清白世家) 发财图(讽刺唯利是图的商人和老板) 不倒翁: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乌纱黑,虽无肝胆有官阶。(讽刺糊涂无能的贪官政客) 画虾: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等闲我辈鱼虾物,负却龙泉五百年。白石老人哲理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三、篆刻与书法
篆刻。白石老人书法开创了一代先河。书法艺术是白石老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行书和篆书与绘画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其书法主要从古代多种碑帖中借鉴(唐《云麾碑》、《麓山寺碑》和隋《曹子建碑》、《祭三公山碑》以及李北海的书法)书法的用笔大大提高了绘画行笔的易趣和笔力,而篆书与白石老人的篆刻更是一起发展的。有时鉴定绘画真伪,书法是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重要标尺之一。篆刻的成功归功于白石老人的不懈努力。他一生刻印可能有一万方之多。 20 多岁时白石老人第一次亲身接触篆刻,当时白石老人遇到一长沙刻印名人,两次求其刻印,都未被理睬,后愤而自己用修脚刀刻了一方印并且得到众人好评。 34 岁时取法丁敬、黄易(其师友李松庵提供了丁、黄印谱)其造诣已臻, 40 多岁后学习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年近 60 开始自己创造自己的风格,那时期主要吸取《三公山碑》的篆法、赵之谦的章法及《天发神讖(趁)碑》的刀法。特别运用到的大刀阔斧直往直来不削不作这是年近 70 岁的白石老人的努力成果。
书法。齐白石和其他成功的书法家一样,对于文字的感知是从孩提时开始的,他 4 岁时,祖父教其识字, 8 岁时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诗》,并开始用毛笔描红。齐白石书法发展也有一个出入古贤门庭的学书过程。齐白石自述:他的书法启蒙于馆阁体。 27 岁时他到韶塘胡家读书,见到胡沁园 ( 绘画老师 ) 、陈少蕃 ( 文学 老师 ) 两位老师并同他们学习书画、诗歌和文学。齐白石 41 岁到北平,结识李筠庵 ( 瑞荃 ) ,齐白石跟他学魏碑、临“二爨(窜)”。从他的一些墨迹中尚可见到爨(窜)龙颜、爨宝子两碑的影子。齐白石最后学李邕,于《云麾将军碑》用功最大,他与胡佩衡谈论过:自己的书法得益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讖(趁)碑》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讖碑》的苍劲。”在向先贤取法的同时,同时代书画家吴昌硕大气磅礴的书风对齐白石的书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衰年变法”以后,齐白石的书风与画风同步走向成熟,到八十岁前后,达到高峰。齐白石书法主要以行书与篆书见长。行书融李北海、何绍基、吴昌硕后为一炉,最终化为自己成熟的书风,多用于跋画或题识、书写日记、便笺等。他的篆书取法除了《天发神讖(趁)碑》、《汉祀(四)三公碑》以外,更多的把目标投向东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隶篆碑版和摹(临摹)印篆( 摹印篆,汉八书之一,以平方正直为主,多减少增,不失六义,近隶而不用隶之笔法,绪出周籀,妙入神品。汉印之妙,皆本乎此。 )。齐白石中年时为了学习治印,曾朱笔勾临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由此入门识篆字,他一变“篆尚婉而通”的常态,于方整中见生机,在篆隶间抒发豪情。齐白石对于他所心仪的书家都能用心体悟,临池不辍,浸淫很深,不浅尝辄止,故均颇得神髓。他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他曾说:“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模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不要学习人家的短处,更不要把人家的长处体会错而变成了狂怪,因而就误入了歧途。” “窃意好学者无论诗文书画印,始先必学于古人或近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是谓名家。”由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在转益多师后,能师古不泥的思想根源。
咱们通过学习齐白石的诗书画印让我们学习、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最后,祝各位艺术家早日实现中国梦,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