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晋南朝人书论的历史地位

●苗培红

 

  晋、南朝讨期是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的辉煌时期。此时,书法艺术达到了成熟,确立了状态,楷、行、草书巳经日渐成熟,并已经形成独立的体势,成为通行的书体,形成了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两晋时期,楷、行、草三种书体巳经普遍应用,善书者大多见长一、二种体势,王羲之兼善三体,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正如王憎虔所称道的那样 : 王洽与王羲之“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 [1] 王羲之正是“俱变古形”,摒弃了以往楷书中的隶意笔法,使笔法趋向简化明快,将楷书的横张之势变为结体匀整、势如列阵,从而为楷书的书写确立了新的笔法规则和形态样式 ; 王羡之行书具有生动的欹侧之势,所谓::“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2] 这欹侧之势,在结构上又是遒媚紧敛的,它平和安详,不激不厉,不论从形式上还是笔法上,除了汲取草书笔法外,也有对楷书笔法的吸收,从而完美地反映出行书所具有的法度和秩序。

  晋人书法,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呈现出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的境界,成为“中和”之美的典范。后人用“韵”字概括晋人书法的风貌,以别于唐之“法”、宋之“意”、元明之“态”,是非常恰当的。所谓晋人之“韵”便主要表现为一种平和日然,含蓄蕴藉、刚柔相济、骨肉丰润的“中和”之美。它既不锋芒毕露、剑拔弩张,又不软弱松散,俗媚无力 ; 既非“筋书”,又非“墨猪”,各种形式美的因素和谐统一,给人以平和舒畅的审美感受。 鲁迅 先生评东晋文风时说:“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加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纂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这种“平和”表现在陶渊明的诗中,也表现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 王书“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李嗣真指出:“同夫披云睹日,芙蓉出水”,“如清风出神,明月入怀”, [3] 表现出尽善尽美的“平和”艺术意境,成为后人学习、仿效的典范。

  晋人书法不仅将书法创变为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亦有突出的贡献。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总结。两晋时期出现了大批书法理论、批评著作。诸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 ; 王羲之的《自论书》、《用笔赋》等众多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本质、创作规律的认识,这对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书法史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晋人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逐步深人的过程。

  首先,从自然物象的比拟方面进行探讨,强调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中的物状,再现其物状功能。晋朝出现了很多“书势”体理论。如成公绥的《隶书状》、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等。如成公绥在《隶书状》中说:“或若虬龙盘游,婉蜒轩翥,蛮凤翱翔,矫翼欲去 ; 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升,游烟连云 ; 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卫铄在《笔阵图》中指出:”‘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 ‘ 丿 '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丨 '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七种点画均取之大自然及物状形态,比拟为七种笔意笔势的用笔方法。王羲之在《用笔赋》中说:“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偃,透篙华分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他们都强调书法外在形态的物状特征,提出了“象其形”的书法理论。卫恒提倡“类物有方”,索靖提出了“类物象形”,成公绥提出了“因物构思”,都强调了书法创作的物状特征。能够从笔意上强调模拟自然物象之气势、韵味;从书法用笔,结构上探讨书法与自然物象的内在审美联系。

  第二,从人的形象、风度、气质。精神上探讨,兴起了人格化的书法品评之风。南齐人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4] 。“神采”、“形质”是以书法人格化,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达到古人水平的书法,必须既具备神采美,又有形体结构美。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可以看出,用人的外在形象、风度气质之美丑来比拟书法境界,探讨了一条模拟人之神态的书法创作规律,以及人与书法的本质关系,是向主观抒情表现说发展的过渡。

  第三,对书法的抒情表现木质开始认识。梁萧衍说:“ 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传志意干君事,报款曲于人间” [5] 。他们开始认识到创作中的情感动力。王羲之的“发人意气”说,即通过书法表现个人的意气情趣、思想感情。王羲之虽然没有集中深人地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只是在其他方面涉及到,但是他把陶情写性看做书法艺术的木质因素,可以看出,这是对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及本质的认识,由“物类形象”及 “人格化”,到从人的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书法是 “发人意气”,“表情达意”,更为深刻。

 

  对书法的基本法则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

  首先在结字造型上,认为字的所有笔画,各有规矩位置。强调书法结构造型方面的表现形式,犹如自然界生气勃勃的物象,和其变化是相同的,随势面见精神,高低都有生势,既有变化又不做作。

  在笔法上,强调用笔为先,在用笔上下功夫。王轰之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6] 。可见王羲之强调了用笔,书写中可运用各种笔法。或似篆籀,或同散隶,要么近八分,或似鹄头,或像虫吃树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像壮士佩剑一样雄强,或像纤细美女柔润多姿,以便出现各种笔法笔意笔势。萧衍说:“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斯。……拘则乏势,放又少则” [7] 。他对运笔、执笔、线条、点画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同时他强调了用笔要率意,笔画连断才符合自然的法则,用笔要有气势,笔锋要郁勃 ; 波捺要放开,转折用笔要节制,符合规则法则;线条祖细疏密要有法,肥瘦谐调,骨力相称,等等。揭示了用笔、笔法中本质性的东西。

  在章法上突出了“适眼合心”。王羲之在《书论》中说:“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可以看出晋人在章法上强调每一字、每一行都不要雷同,在长度、大小、疏密等关系上处理得当,才符合自然法则,适合观看,符合心意,才算上等书法。

  另外在墨法上强调了 “少墨浮涩,多墨笨钝”的用墨方法。总之,晋人对书法的一些基本法则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不仅从结构造型,用笔方法,还是章法、墨法都进行了艺术探讨。达到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程度。晋人对书法诸法详尽的论述,是书法艺术之源泉,是我们今人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之根本。

 

  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了 “意花笔先”说

  晋人王羲之认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8] 。他还指出:“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 ? 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 ? 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9] 。“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10] 。萧衍在《观钟繇十二意》中提出了横要平,纵要直,间架要均匀,结体要紧密,线条要有骨力,转折要经过,相互牵掣要坚决,不足之处善于补拯,多余之处要损去,布局要巧妙,大小要相称的十二种办法。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在书法创作上强调了四个问题。一是在创作前要沉静,要充分地进行艺术构思,成竹在胸,然后下笔,即意在笔先 ; 二是在书写过程中,强调迟与速、心与手的关系,做到忘我无法,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法结合的自由创作的境界 ; 三是在创作中做到同中有别、刚柔相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境界。四是在创作中注意结体、笔法、章法等,使其更加完美。

 

  提出了对书法艺术的品评标准

  晋人虽然没有像唐人对书法艺术、书法作品做出书断,提出详尽的品评际准,但是他们审美倾间是明确的。

  1 、追求“平和”之美,讲求书法在形态的“势和体均”。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王羲之认为:“书法要平整安稳,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反对“孤露形影”和“出其牙锋”,因为它不符合“平和”的宙美标准。另外王羲之又强调 “和”中之不同。要求用笔、结构,章法上要有变化,不能死板,做到违而不犯。否则“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主张变化,但又不逾矩。要求在润涩、虚实、起伏、远近、长短等因素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2 、追求以骨为主,骨肉相称,刚柔相济之笔;强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姜的和谐统一。王羲之认为“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对角,虎凑龙乐,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晋人追求刚柔相济的骨,它既求骨力、气势,又要有华润流畅的韵致。做到骨与肉、媚与力的结合,达到“骨丰肉润、肥瘦相合、骨力相称”的境界。在这里,外在的“骨法用笔”与内在的“风骨气韵”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形成晋人尚清逸之气、俊宕之骨的风气。表现在书法创作中,则是骨肉相称,刚柔兼备,有骨力、有韵味的艺术意境。

  3 、把“天然”与”功夫”作为品评标准确立起来。“天然”必须以“功夫”为基础为条件。如当时品评张伯英和钟繇一样,认为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革圣” ; 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读。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王羲之自称:“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末比谢之。”他们都谈到了“天然”与“功夫”的关系,涉及到对书家的品评。

  总之,晋人对历代书家开始了品评,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对晋以后为中国书法艺术本质创造规律、书法的基本法则、书法创作以及书法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注释

  [1] 王僧虔 : 《论书》。

  [2] 袁昂 : 《古今书评》。

  [3] 李嗣真 : 《书后品》。

  [4] 王僧虔 : 《笔意赞》。

  [5] 萧衍 : 《草书状》。

  [6] 王羲之 : 《书论》。

  [7] 萧衍 : 《签陶隐居士论书》。

  [8] 王羲之 : 《书论》。

  [9] 王羲之 : 《题卫夫人 ( 笔阵图 ) 后》。

  [10] 王巍之 : 《书论》。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